中國青年網濰坊7月21日電(通訊員 王桂君)為深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沿態勢,探尋"壽光模式"的創新密碼,2025年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管理學院"一路前行"實踐團走進壽光紀都共富園區,實地調研智慧農業發展成果,解鎖從"一粒種子"到"一盤好菜"的全鏈條振興路徑。
科技賦能農業,智慧大棚顯神通
步入紀都農業園區,錯落有致的智能溫室大棚映入眼簾。講解員介紹,園區已實現從傳統種植向智慧農業的跨越式發展,第五代、第六代大棚廣泛應用,第七代物聯網大棚更可通過手機遠程操控溫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真正實現"人在千里外,棚在掌中管"。
在無土栽培展廳,螺旋管道式水培、廊架式氣霧栽培、荷蘭桶基質栽培等技術讓人目不暇接。其中魚菜共生系統尤為引人注目——魚池水質經凈化后成為蔬菜營養液,蔬菜吸收養分后又反哺魚池,形成"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閉環。"這些黑管既能噴藥又能降溫,溫度異常時還會自動報警。"講解員指著大棚頂部的智能設備說,通過水肥一體機、自動放風系統等數字化裝備,如今一對夫婦可管理3個百畝大棚,效率較傳統種植提升3倍以上。
圖1 為實踐團參觀紀都園區智能溫室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圖2 為氣霧栽培裝置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全鏈協同發展,標準輸出促共富
"每天有900萬噸蔬菜從壽光發往全國,價格指數更是成為行業晴雨表。"在園區展示中心,一組組數據勾勒出壽光蔬菜產業的強勁實力。據介紹,當地已構建起涵蓋種子研發、標準種植、精深加工、物流貿易的全產業鏈體系,自主研發蔬菜品種達257個,在全國30多個地區打造72個標準化基地,帶動3500萬農民增收。
實踐團了解到,2018年落戶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已發布54項生產技術規程,從土壤改良到采收包裝形成全流程規范。"我們在香港設立專銷區,通過'六統一'管理讓濰坊蔬菜直供港澳。"講解員表示,依托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配送中心,壽光蔬菜正從"田間"直達"餐桌",實現優質優價。
圖3 為實踐團觀看蔬菜綠色工程流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鄭安慧 攝
創新驅動未來,新農人接力奮斗
一季甜瓜收入三四十萬,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談及收益,園區農戶的喜悅溢于言表。通過合作社"保底收購+利潤分紅"模式,當地85%農戶抱團闖市場,80后、90后新農人占比超三分之一,"兩臺車、兩套房"成為不少種棚戶的生活標配。
在數字農業展廳,實踐團體驗了AI農事識別系統。雖然目前采摘仍以人工為主,但機器人采摘已進入試驗階段。"未來我們不僅要種好菜,更要輸出技術和標準。"講解員的話道出了壽光的雄心——從"中國菜鄉"到"標準輸出高地",這里正書寫著現代農業的新答卷。
此次調研讓實踐團成員深刻體會到,"壽光模式"的核心在于以科技突破瓶頸、以標準引領升級、以產業帶動共富。正如實踐團成員張同學所說:"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從大棚里長出來的希望。我們青年一代更應扎根田野,讓智慧與土地碰撞出更多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