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nnyue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7月中旬,杭州余杭區的自來水風波來得有些突然。
7月16日,仁和街道、良渚街道不少區域的居民發現,家中自來水出現了明顯的異味,部分水體還伴有發黃、渾濁的情況。
這一現象很快在社交平臺擴散,居民們分享著各自遇到的情況。
有人提到異味難以忍受,有人擔心水質影響健康,相關討論在局部區域迅速升溫。
突如其來的“水危機”
事發后,當地立即啟動了調查,成立了由國家、省級專家組成的調查組。
相關事件發生后,有網民在互聯網傳播一個虛假“警情通報”,謠稱“主城區13處水路接駁下水糞水排污管網”,引發大量網民關注、討論和誤解。
經查,網民邵某豪為博取關注、吸引眼球,在互聯網平臺發布該虛假“警情通報”,造成謠言傳播擴散。
目前,邵某豪已被屬地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
初步結果顯示,異味源于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具體原因還在進一步溯源。
余杭水務集團緊急啟動應急預案,切換千島湖水源并沖洗管網,同時宣布對受影響用戶減免5噸水費。
盡管官方行動迅速,但居民的擔憂并未立刻消散。
▲圖源:余杭發布
小區飲用水販賣柜被搶購一空,快遞站堆滿成箱的礦泉水,有餐廳甚至改用桶裝水做飯。
這場自來水異味事件,已經牽動了不少人的神經。
就在公眾注意力集中在自來水本身時,一張“余杭受影響企業名單”開始在網絡流傳。
這份來源不明的表格中,農夫山泉的名字格外顯眼。
表格稱其在良渚街道設有生產基地,涉及茶π、東方樹葉等品牌,且用水量等級“極高”。
謠言的傳播速度遠超預期。
社交平臺上,關于“農夫山泉用水安全”的質疑開始發酵。
有人翻出多年前的舊聞進行關聯,有人對其“天然水”的宣傳產生懷疑,更有甚者將無關的環境事件與之捆綁,編造出更夸張的猜測。
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湊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對品牌的輿論壓力。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農夫山泉的應對方式顯得有些“非主流”。
不同于常規的官方聲明,其選擇在各類相關內容的評論區展開密集回應。
在#杭州食品加工廠#的話題下,官方賬號明確表示“沒有余杭生產基地”;
看到媒體發布的澄清報道,又補充說明“也從來沒有使用自來水生產水和飲料”。
農夫山泉,躺著也中槍
這種在評論區“刷屏”的操作,覆蓋了多個信息節點。
有網友在澄清內容下詢問真實性,官方賬號會即時回復確認;
遇到其他網友主動幫忙澄清,會點贊認同;
甚至在一些關聯度不高的討論中,只要涉及相關疑問,也會及時介入解釋。
這些回復語氣平實,沒有官樣文章的生硬,更像是在跟人面對面說明情況。
密密麻麻的互動里,能看出急于澄清的迫切。
更讓人注意的是線下的動作。
▲圖源:微博
有消費者發現,南京部分超市的農夫山泉貨架旁,出現了醒目的提示牌,上面寫著“29年來從不使用城市自來水”。
這句話直接呼應了網絡上的質疑,既強調了時間跨度,也再次點明了水源屬性。
將品牌長期以來的“天然水源”定位與當下的輿論疑問做了直接勾連。
同樣被卷入輿論的祖名豆制品,則采取了另一種路徑,發布正式公告。
公告中清晰列出“在杭州的生產基地位于濱江區,余杭區無任何生產基地”“與網傳事件無任何關聯”;
▲圖源:祖名股份
并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造謠者責任,措辭嚴謹,格式規范,是典型的企業聲明范式。
兩種應對方式的差異,背后藏著對輿論節奏的不同判斷。
對農夫山泉而言,這場風波的起點是“子虛烏有的謠言”。
若發布正式公告,反而可能讓原本局限在小范圍的討論升級,變相擴大事件的關注度。
而在評論區進行“嵌入式”回應,既能精準觸達那些已經產生疑問的人群,又避免了因“過度反應”引發的二次傳播;
相當于在謠言還沒形成燎原之勢時,就用更輕量的方式把火點掐滅。
從具體回應內容來看,農夫山泉的表述也在逐步完善。
最初只是說明“沒有余杭基地”,隨后補充“從不使用自來水生產”,這種遞進式的澄清,既保證了信息的完整性,也體現了對輿論細節的關注。
農夫山泉公關,跑斷了腿
畢竟在公眾疑慮中,“是否有基地”和“是否用了問題自來水”是兩個緊密關聯的點,只有把兩個問題都講清楚,才能徹底消除猜測。
而那句“29年來從不使用城市自來水”的線下提示,更像是對品牌根基的一次重申。
對長期以“天然水源”為核心賣點的品牌而言,“是否依賴城市自來水”本就是消費者認知中的關鍵一環。
在謠言觸及這一核心信任點時,用時間跨度來強化“一貫性”,比單純的否定更有說服力。
29年的堅持,本身就是對“臨時應對”質疑的最好回應。
▲圖源:微博
這場小風波也折射出食品飲料行業的輿論特點:與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品牌,往往更容易受到各類傳聞的影響。
消費者對入口之物的信任,建立起來需要長期積累,但破壞可能只在瞬間。
余杭區政府已經通報了異味的來源是自然因素導致的藻類代謝物,但仍有居民在使用自來水前會進行額外過濾。
這也說明,一旦信任出現縫隙,重建的過程往往需要更長時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夫山泉的“評論區公關”,本質上是對社交媒體時代傳播規律的適應。
▲圖源:微博
當信息傳播越來越碎片化,用戶更習慣于在評論區、彈幕等“非正式場景”中獲取和交換信息時,品牌的溝通方式也需要隨之調整。
比起高高在上的公告,那些出現在評論區的即時回應,更像是“在用戶所在的地方說話”,這種貼近性本身,就能減少品牌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感。
當然,這種方式也有其邊界。
它更適合應對尚未大規模發酵的謠言,若事件已經形成廣泛討論,僅靠評論區回應就難以覆蓋足夠的人群。
但就這次事件而言,這種“小而靈活”的操作,既達到了澄清目的,又守住了“不擴大事件”的底線,算是一次精準的輿論應對。
說到底,公關的核心從來不是“形式夠不夠正式”,而是“能否有效傳遞真誠”。
農夫山泉在評論區的一條條回復,貨架上那句帶著時間刻度的提示,本質上都是在傳遞“我們在意你的疑慮,并且愿意把事實說清楚”的態度。
這種態度,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消費者。
隨著余杭自來水事件的逐步平息,相關的討論也慢慢淡去。
在信息快速流轉的時代,面對謠言,與其等事態擴大后再“隆重回應”,不如在恰當的時機,用更貼近用戶的方式主動溝通。
畢竟,對消費者來說,看到品牌愿意放下身段認真解釋,本身就是一種安心。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