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大暑,老人總念叨“最怕大暑一日雨”,這雨到底藏啥玄機?大暑是夏天最后一個節氣,熱得像扣著蒸籠。可偏有些年,大暑當天會下雨,悶熱里裹著潮氣。
老輩人說“大暑不暑,五谷不豐”,雨一下,莊稼可能要遭罪。
去年鄰縣大暑連下3天雨,玉米葉子發黃,減產15%。為啥?雨水多了,莊稼曬不夠太陽,熱量攢得少。
水稻要積溫,積溫不夠,穗子長不飽,收成就打折扣。還有農諺“大暑大雨,百日見霜”,雨多了,秋后冷得早。晚稻正抽穗呢,霜一提前,粒兒都灌不滿。
雨水泡著田,根須容易爛,病蟲害也跟著往上冒。
南方“雙搶”正忙,早稻要收晚稻要插,雨一砸,稻子倒一片。倒伏的早稻,麥粒在穗上發芽,收起來凈是秕子。這雨對人也不友好,濕熱裹著人,像穿了濕棉襖。
去年大暑下雨那周,村衛生所看頭暈、乏力的多了20人。濕氣往身體里鉆,脾胃像被泡軟的面條,吃飯都不香。老人有老寒腿的,關節脹得像塞了棉花,走路直打晃。
有人說“雨就雨唄,多喝水排濕”,可喝多了尿都少。水排不出去,反而加重濕氣,腳脖子腫得鞋都擠腳。
這雨還帶著“火氣”,地面一曬,蒸汽往上竄,悶得人喘粗氣。有高血壓的張大爺,大暑下雨那天,頭暈得扶墻走。醫生說,氣壓忽高忽低,血管跟著“鬧脾氣”。
那這雨到底該咋防?莊稼和人都得“調個兒”。地里要清溝,雨水別積著,玉米葉子黃了趕緊噴葉面肥。
人吃飯別貪涼,冬瓜湯、薏米粥溫乎著喝,脾胃才舒服。別老窩空調房,傍晚溜達半小時,出點汗濕氣跟著排。老寒腿的,拿熱毛巾敷敷膝蓋,比貼膏藥還管用。
農諺不是迷信,是祖祖輩輩看天吃飯攢的經驗。雨下不下咱管不著,可咋應對咱能學。
你老家大暑下雨有啥說法?評論區嘮嘮。聲明:本文為農諺與健康知識整理,具體農事、就醫請咨詢專業人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