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陰
今天天剛蒙蒙亮,我就被窗外賣豆腐腦的吆喝聲叫醒了。奶奶說這是榆次老城特有的晨曲,就像鬧鐘一樣準時。吃完早飯跟著爸爸去早市,路邊的灌腸攤冒著熱氣,玻璃罩里的蕎面灌腸油亮亮的,賣平遙牛肉的大叔笑著往我手里塞了片肉干,香得我直咂嘴。巷子里幾個老爺爺在踢毽子,彩色的羽毛在晨光里飛呀飛——這就是我在榆次的一天,從奶奶煮的第一碗面開始,到處都藏著家鄉的故事。
老師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家在晉南豫西,那里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作為土生土長的三晉兒女,我發現傳承這些文明的密碼,就藏在我們每天吃的那碗面里。這碗熱氣騰騰的面,就像奶奶納鞋底的線,一頭拴著榆次老城的青磚灰瓦,一頭連著老祖宗傳下來的光陰。
三晉大地到處都能看到面的身影。榆次街上的面館總排著隊,拉面師傅胳膊一甩,面團就變成細細的銀絲;小區門口的抿曲攤前,奶奶們用特制的鐵篦子抿出圓圓的面魚,咕嘟咕嘟在鍋里游。這些面帶著家鄉的獨特滋味,讓我們用舌尖感受華夏文明的悠久,就像觸摸老城墻磚上的紋路,能嘗到黃河流域的歷史味道。
面來自小麥,這種莊稼在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里扎下根。春天時,榆次周邊的田野鋪著綠油油的麥苗,風一吹就像波浪;秋天收麥時,金燦燦的麥穗壓彎了腰,脫粒機轉起來像在唱歌。爸爸說,這些小麥養育了三千萬三晉兒女,就像瀟河水滋養著榆次城,從很久很久以前就是這樣。
做面的步驟可講究了:奶奶和面時總說“三光”——盆光、面光、手光,醒面時要蓋上濕布,就像給面團蓋了層小被子。搟面杖在奶奶手里轉圈圈,面團就變成了大面片,用菜刀切下去,“咚咚咚”的節奏像在打鼓,切好的面條根根分明,就像榆次老街上的石板路,整齊又實在。這多像我們民族的性格呀,光明磊落,清清白白。
面條下鍋時最熱鬧,“撲通”一聲跳進開水里,翻來翻去地跳舞,你挨著我,我擠著你,最后都變得熱乎乎、香噴噴的。奶奶說這就像咱們國家的五十六個民族,雖然來自不同地方,卻能像面條一樣融在一起,變成和睦的一家人。
我們山西的面能變出好多花樣:拉面能拉得比頭發還細,扯面寬得像腰帶,剔尖面是用筷子剔出來的,一根能有半尺長。在榆次,光是早餐面就有十幾種,連續吃三個月都不會重樣。這多像我們的民族文化呀,各地有各地的精彩,合在一起就成了最美的畫卷。
雖然山西的面沒進八大菜系,但榆次老城的游客總愛坐在面館里,捧著大碗吃得滿頭汗。奶奶說,做面的法子是祖輩用勤勞的雙手琢磨出來的,面的味道能變出讓所有人喜歡的樣子——加醋是酸的,放辣椒是辣的,澆上西紅柿鹵就甜甜的。這碗面里藏著歷史脈絡,就像榆次城隍廟的古柏,默默生長,把根扎得深深的。
傍晚回家時,榆次的路燈亮了,面館的燈籠也一個個紅起來。我看著奶奶在廚房煮面的背影,忽然明白:這碗面就是我們的鄉情呀。作為新一代的三晉兒女,我們要像愛惜老城的一磚一瓦那樣,把這份味道好好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