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鎮,地處蘇州吳江,太湖之濱,富饒繁華,自古就被人們稱為富土之地,因而曾取名“富土”……
唐朝初年,因“富土”一名過于奢侈,當地遂改名“銅里”,南宋紹興年間,同里正式建鎮,同里人為了留住“富土”二字,便將富土二字重疊,去掉上頭一點,寓意為富不冒頭,然后以田字為界,便成了“同里”二字,這就是同里名字的來源……
進入同里古鎮,依水而行,鄰水為街,水路四通八達,這也許就是自古同里富裕的原由之一吧……
同里古鎮,名人故居眾多,歷史名人,一般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他們大多出自豪門世族,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
我們首先走進的是王紹鏊故居,王紹鏊(1888-1970),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
王紹鏊于1888年1月誕生于同里這個中落的書香世家,六歲喪父,在母親的撫育下長大,受到母親人生觀的影響,“大有不做圣賢便成豪杰之想”,12歲時受到康梁思想的影響,作《變法論》,提出“世無百年不變之法”的觀點……
來到珍珠塔景區,這里原來是陳御史的府邸,只因為錫劇《珍珠塔》的故事發生在這里而取名“珍珠塔景區”……
錫劇《珍珠塔》的愛情故事,是根據明萬歷年間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嫁女贈送珍珠塔的史實演繹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
陳御史府邸由兩路五進的深宅大院組成,粉墻黛瓦,庭院深深;后花園內,亭臺樓閣,池塘假山,回廊起伏,曲徑通幽……
漫步陳御史家的后花園,樓上樓下,一步一景,坐在隨便的一間二樓小房間里,推開這古老的舊木窗扇,眼前就是景色迷人的蘇州園林圖……
我在想,這是青少年時代多么好的讀書之地啊……
御史之家,文化氛圍濃厚,到處都是詩詞石刻,名人字畫,而且是傳統的王羲之書體居多……
御史府邸的窗花藝術也是一絕,這么多的窗藝居然沒有重復的,不知道這些需要多少智慧的能工巧匠才能完成哈……
離開御史府邸,沿著石板路,來到“耕樂堂”,“耕樂堂”為明代處士朱祥的私宅,五進五十二間,前宅后園……
作為現代人,我還真是難以想象當年的朱祥到底是怎樣把這些建起來的……
一進一進的堂屋、臨廊,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雕梁畫棟,寓意深刻,構思巧妙,工藝考究,這得有多少知識啊……
據介紹,同里古鎮像這樣舊宅有七處,看來要全部走完不可能了。我們決定沿路看看嘉蔭堂和退思堂,就已經知足了……
嘉蔭堂,是同里人柳炳南的私宅,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占地一畝五分,三進二十四間,這里粗略瀏覽一下就出來了……
退思園是同里古鎮的一個重要景點。退思園的園主是任蘭生(1837-1888年),他于1885年邀請畫家和園林家袁龍設計,利用兩年時間建設完成,取名“退思園”,名字來自《左傳》的“退思補過”之意……
退思園又叫“貼水園”,意思是這個園林的特點就是建筑、山石、花木皆緊貼水面而著名,全園總體感覺簡樸無華,素樸淡雅,有晚清江南園林的顯著特色……
退思園以封閉式布局展開,每進一層,都設有屏障,園中還藏有“一閣、一橋、一軒”,有“坐春望月樓”、“退思草堂”、“雨坐亭”等景點……
退思園以“退”為橫線,“思”為核心,處處都在表達“退”和“思”的精神境界……
游覽完畢,我們來到最里邊的“眠云亭”上休息,亭下碧水蕩漾,紅鯉漫游,用太湖石堆砌起來的“眠云亭”,要想登上了,必須經過穿洞越石,一波三折,似乎在告訴你走一步路都要三思而行哈……
走在同里古鎮里的私家園林中,你就能體會到什么叫做“有錢”,什么叫做“文化”,什么叫做“藝術”,什么叫做“生活”……
同里古鎮,“富土”中的同里,自古就是一塊幸福的“富土”之地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