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報道:
近日,一則關于“家門口被空墳堵路12年”的新聞再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這起發生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天柱縣邦洞街道的“祖墳風波”,因牽涉家族傳統、土地糾紛與現代法治理念的沖突,持續多年未解,最終在2025年6月迎來關鍵性進展。
——涉事房屋被協議拆除,困擾陶先生一家長達12年的“空墳堵門”問題終于迎來轉機。
一、祖墳未尋到,空墳卻建在家門口
事情還要從2013年說起。
彼時,當地部分村民,以“尋找祖先遺骸、重修祖墳”為由,擅自將陶先生家房屋側門前的土地挖掘翻遍。他們聲稱,這片土地是其家族500多年前祖先的埋葬地,必須“重歸祖地”。
然而,經過數月的挖掘,族長等人并未找到任何遺骸,最終在原地建起一座空墳,并將陶先生家的側門徹底封堵。
自此,陶先生一家的正常生活被打亂。——出入必須翻越墳頭,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墳地之間艱難穿行。
“每次進出都要爬墳,心里非常不舒服,鄰居陶先生回憶道。更令人無奈的是,這一堵就是整整12年。
二、多次調解未果,空墳一堵就是9年
多年來,陶先生一家多次向村委會、街道辦、司法所等相關部門反映情況,要求清除空墳、恢復通行。然而,由于涉及家族情感、傳統觀念與法律權益之間的沖突,調解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他們說這是祖墳,不能動。”陶先生無奈地說,“但我們家也在這塊地上住了幾十年,房子是合法的,門口是我們的出行通道,怎么就成了祖墳?”
天柱縣邦洞街道辦事處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年各級部門曾多次介入協調,包括司法調解、民政協商、信訪接待等,但因雙方立場分歧嚴重,始終未能達成一致。
“村民一方堅持認為這是祖墳地,而陶先生一家則認為這是他們的合法宅基地,雙方都有道理,處理起來非常棘手。”該人士坦言。
“我們不是不愿意溝通,但每次調解,族長和村民都以‘祖先為重’為由拒絕移墳。”陶先生說。
三、2025年多部門聯合協調,房屋出售協議達成。
2025年6月14日,經過天柱縣信訪局、縣司法局、縣民政局、邦辦及村委會達成房屋出售協議,以18.48萬收購陶家老宅。
根據協議,陶先生一家將現有房屋及附屬設施整體出售給街道辦,隨后房屋將被拆除清空。同時,協議中明確約定:原址土地僅限陶先生一家正常耕種,不得用于除耕種外的其他用途。
這意味著,困擾陶先生一家12年的“空墳堵門”問題,終于在法律與下得以解決。而那座建在門口的空墳,也將隨著房屋的拆除而一同被清理。
四、村民:理解傳統,但不能侵犯他人權益
此次事件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除了其時間跨度之長、,更在于它折射出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家族傳統與個人權益之間的沖突。
一方面,不少地方仍保留著濃厚的宗族觀念和祖先崇拜傳統,認為“尋祖歸宗”是天經地義之事;但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法治意識的增強,個人的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權益也日益受到重視。
“我們理解村民對祖先的敬重,但也不能因為‘祖墳合法權益。”有法律人士指出,“祖墳的設立應當尊重歷史事實,也必須符合現行法律。”
五、陶先生:雖有不舍,但也即將到來的房屋拆除,陶先生既有些不舍,又感到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
“那塊地是我們家的根,我小時候就在那長大。”他說,“但現在房子拆了,我也能安心外出打工,父母年紀也大了,搬出去住更方便。”
陶先生表示,未來有空還會回去看看。“畢竟那是我們家的地方,雖然不再是家了,但記憶還在。”
這一處理方式,既保障了陶家對祖地的情感寄托,也避免了土地被用于建造新墳或其他用途,從而防止再次引發糾紛。
【來源@齊魯晚報·果然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