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在緬甸考察時,我看到當地農民把香蕉桿當垃圾燒,濃煙滾滾里,突然想起武勝老家的桑枝 —— 同樣是農業廢棄物,同樣被當成負擔。那一刻,一個瘋狂的念頭鉆進腦子:能不能把桑枝變成循環產業鏈的起點?半年后,我賣掉了經營多年的農資公司,帶著團隊回到武勝,在飛龍鎮的荒地上,開始搭建四川芝皇農業的雛形。
第一個要啃的硬骨頭,是 “全桑枝” 技術。傳統菌菇培育要用木屑、棉籽殼,純桑枝栽培容易出現菌絲生長慢、產量低的問題。我們在租來的舊倉庫里搭起試驗臺,桑枝粉碎度試過 10 目到 80 目,輔料配比換了 27 種,連滅菌時間都精確到分鐘。最困難時,團隊三個月沒發工資,技術員小王把結婚的積蓄都拿出來買設備:“李哥,咱賭一把,成了就是西南獨一份。”
2021 年夏天,當第一茬全桑枝香菇采收時,所有人都紅了眼。那批香菇菌蓋厚達 5 厘米,檢測報告顯示氨基酸含量比普通香菇高 18%。拿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那天,我沒去慶功,而是帶著香菇去了村里的敬老院 —— 老人們咬下香菇的瞬間,臉上的褶子都舒展開了,那比任何榮譽都珍貴。
但我要的不只是 “能種出菇”,是讓桑枝在循環里 “活起來”。我們設計了 “葉養蠶 — 枝種菇 — 糠作肥 — 肥育桑” 的閉環:桑枝菌棒出菇后,菌渣送進有機肥車間,制成的肥料免費送給桑農;桑葉養蠶的蠶沙,也能混入基質培育菌菇。去年秋收后,桑農陳大哥拿著測土報告來找我:“你看這地力,比用化肥時強多了!” 他不知道,這份 “強” 里,藏著我們 200 多次菌渣配比試驗的心血。
建廠時,施工隊老板勸我:“搞農業差不多就行,別在車間標準上太較真。” 我卻鐵了心要建西南最規范的無菌車間:1500 平方米的凈化區,空氣過濾系統比醫院手術室還嚴,光是滅菌柜就花了 300 多萬。有人說我 “傻”,但我知道:農產品要走出去,靠的不是吆喝,是消費者看不見的細節 —— 比如菌棒滅菌必須達到 121℃,比如鮮菇預冷時間不能超過 40 分鐘。
最意外的收獲,是帶動鄉親們的 “連鎖反應”。我們收桑枝的價格從每斤 0.6 元漲到 0.8 元,周邊五個村的桑園面積兩年內擴了 3000 畝;制袋中心優先招貧困戶,單親媽媽張姐在這里工作三年,不僅供女兒上了大學,還成了車間的技術能手;甚至有年輕人跟著我們學技術后,自己開起了菌菇合作社。有次在鎮上吃飯,老板娘非要免單:“我老公在你們廠上班,家里蓋了新房,這飯該我請!”
現在站在芝皇館的 “大勢”“大牌” 匾額下,看著循環產業鏈圖上的箭頭 —— 桑枝→菌棒→菌菇→菌渣→有機肥→桑園,突然明白:所謂 “大勢”,不過是順著自然規律做事;所謂 “大牌”,是讓每個環節都對得起良心。上個月中歐班列發走第一柜桑枝香菇時,我給緬甸的合作伙伴發了張照片,配文:“你看,農業廢棄物真的能環游世界。”
有人問我后悔嗎?放棄城市的舒適,守在農村跟桑枝、菌棒打交道。我總會帶他們去養菌車間,看菌絲在桑枝基質里蔓延:“你看這生長的力量,多像鄉村的希望 —— 只要給點陽光和養分,就能扎下根,長出花。” 四川芝皇農業于我而言,從來不是一家公司,是我想讓家鄉變得更好的 “循環夢”,而這個夢,正在武勝的土地上,慢慢長成現實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