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二居的墻面上,刻滿了歲月斑駁的紋路。在這個“老破小”社區(qū)里,有近四成的老年居民、高密度的出租戶,還有著一些“小問題”:破損的休閑椅、無處安放的電動車……凡此種種,成了居民心頭的“煩心事”。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場從細微處著手的“微改造”,應著居民最迫切的呼聲悄然開啟。
破痛點
把“煩心事”變成“暖心事”
朱行二居的改變,從那些“坐不穩(wěn)、充不安、看病難”的日常問題開始。
樹蔭下、樓道口,曾吱呀作響的舊休閑椅被悄悄換成了嶄新的座椅。李阿婆撫著光潔的椅背感嘆:“走幾步就想歇歇,現在隨時有地方靠靠,心里踏實多了?!边@把椅子換的不僅是硬件,更是老人對社區(qū)的依賴。
頭頂的“飛線蛛網”曾是居民的心病。社區(qū)沒有只靠“堵”,而是先鐵腕清理違規(guī)電線,再把被雜物堵塞的車棚騰空,改造成安全充電區(qū),同步啟動新車棚建設。曾經“一位難求”的充電位,如今成了居民的“安心角”:“現在晚上睡覺都踏實多了。”
為了讓轄區(qū)居民更便捷地享受傳統艾灸理療服務,助力大家改善體質、緩解疼痛,居委會聯合第三方機構,免費打造了“健康小屋”。小屋的落地,讓老年群體倍感溫暖。除了貼心的艾灸服務,這里每周還會開展巡回問診、代配藥等便民項目,仿佛把醫(yī)院的服務窗口直接“搬”到了居民身邊。剛拿到代配的降壓藥,王大爺就笑著念叨:“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把藥配齊,真是省了太多腿腳功夫!”
這些改變,沒有驚天動地的聲勢,卻精準戳中了居民最實在的需求—— 讓日子過得安穩(wěn)、舒心。
拓邊界
讓服務從“有終點”到“無空白”
好的社區(qū)治理,既要守護“夕陽紅”,也要照亮“朝陽路”。朱行二居的服務,跳出了“8小時辦公”的框框,延伸到許多家庭的“急難愁盼”里。
下午四點半,“四點半課堂”準時亮燈。志愿者輔導課業(yè),書畫、手工興趣班輪番開課。雙職工家長陳女士再不用為孩子放學后“沒人管”發(fā)愁:“孩子有地方去,有人教,還能學本事,我們上班也安心?!边@盞燈,照亮的不僅是孩子的課后時光,也是年輕父母的安心路。
黨群服務站是社區(qū)的“活力中心”。歌唱班、葫蘆絲沙龍、讀報小組……老人們在這里唱著、笑著,甚至把歌聲唱進了鎮(zhèn)級比賽??勺畛酰照九c居委會辦公區(qū)相連,居民活動總需穿行辦公區(qū),大家總覺得不便,尤其午休時段居委人員外出就餐時,居民的參與性明顯降低。居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鎮(zhèn)分管領導及社工辦的幫助下,一個貼心的改造方案迅速落地——恢復舊門,啟用新通道!這扇小門,拆的是物理阻隔,通的是服務“心門”。從此,老人隨時能來打牌、聊天,冬避寒、夏納涼,再無顧慮。門里門外的笑聲,成了社區(qū)最動聽的背景音樂。
聚合力
用“腳步丈量”換“人心向背”
朱行二居的改變,從來不是居委的單打獨斗。從“進百家門”到“解百家難”,居委干部們用腳步把居民的呼聲變成了治理的清單。
“我們堅持實地走訪摸實情,精準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小難’痛點;同時通過懇談會、入戶走訪聽訴求,對居民的需求快速響應?!敝煨卸狱h總支書記張華介紹道。如今,小區(qū)里輪椅坡道已改造完成,充電樁短缺問題得到緩解;針對老人看病難的困擾,社區(qū)提供的代配藥服務已完成100人次;還清理了小區(qū)內僵尸車150余輛、雜物6車、釋放充電插座20組,規(guī)整自行車100輛,社區(qū)環(huán)境愈發(fā)清爽有序。
更珍貴的是,治理的成效催開了文明之花,居民的參與熱情被悄然點燃。有人自發(fā)當起獨居老人的“守護者”,日常照拂添份安心;有人把家中維修工具放在樓道“共享角”,小物件聚起大溫情。曾經隔著門的疏離,在互助中漸漸消散,鄰里間笑語多了、走動勤了。這股由心而生的文明風,讓社區(qū)處處漾著融融暖意。
供稿: 梅小萱
編輯:石思嘉
初審:林心怡
復審:石思嘉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