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 見習記者 梁之圣
6月6日那天,家住青海西寧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麻家莊村的劉永梅給家里添置了一個大物件:一臺1800多元電冰箱。
她去年就想買了,但兩個孩子上學要花錢,自己又常年在家打理那幾畝剛好夠吃的口糧地,家里就靠丈夫一人,手里沒攢下啥閑錢。“現在我有工作了,6月一拿到工資,就立馬下了單。”劉永梅說。她的工作就是在距家5公里外的邊麻溝花海景區做管理員。
7月22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邊麻溝花海景區看到了劉永梅,她正在整理射擊游戲要用的氣球。“我4月開始在這工作,到現在已經拿了3個月工資,有9000多元。”劉永梅邊收拾攤位邊對記者說,景區沒建起來時,她只能在家務農,不然就要出去打工,“現在有了這景區,掙錢方便多了,需要錢的話隨時隨地都可以掙”。
得益于邊麻溝花海這個“家門口”的景區,包括劉永梅家在內的很多周邊農戶的日子走出“上坡路”。但十多年前,景區所在的邊麻溝村還是出了名的“窮山溝”。
海拔2800米、位于朔北藏族鄉的邊麻溝村因夏季開滿邊麻花而得名。由于海拔高、冬季長,邊麻溝曾飽受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困擾,村民靠天吃飯是常態。
2015年,一幫韓國游客進村采風,夸贊邊麻溝風景秀美,可以發展生態旅游。這一下激發了村兩委的靈感和干勁。整合扶貧項目,流轉村民土地,成立股份合作社……邊麻溝花海景區有了雛形。而后近10年,經過多次招商引資、業態更新,景區規模一步步擴大。
如今,這個曾經只能賞花觀光的鄉村旅游點,已發展成為青海省首個“花卉種植+自然景觀”融合的4A級景區。以景區為核心,邊麻溝村還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等多樣文旅新業態,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網紅打卡地”的蛻變。
“2016年我們村里還只有5家農家樂,現在159戶人家里邊,有將近70戶有自己的旅游產業。”邊麻溝花海景區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李振海介紹,2024年邊麻溝全村旅游綜合收入達2000萬元,其中花海景區整體收入為520萬元。
土地流轉、股份分紅、文旅接待……邊麻溝村村民掙錢的渠道越來越多,腰包也越來越鼓,像劉永梅一樣,不少村民選擇在花海景區謀一份差事。跟劉永梅搭班的張生蓮就是邊麻溝村人,她已經在景區工作3年,每年干5個月,一年能拿2萬元左右。
張生蓮告訴記者,她家有8畝地流轉給了村里,如今已成為花海景區的一部分。“這些地之前就算種莊稼也長不好,沒錢賺。”她指著自家地的方向對記者說,“現在土地流轉了,每年算上租金和分紅,靠這些地就能拿幾千塊錢,也挺好的”。
邊麻溝花海景區發展起來了,很多周邊的村民都覺得現在就“挺好的”,但李振海覺得還不夠,他有更大的目標:把邊麻溝花海景區打造成國家級生態旅游度假區。“接下來我們計劃在景區里增加沉浸式演藝項目,讓游客在玩的同時,體驗我們當地的文化。”李振海對于未來很有信心。
再過幾天,劉永梅就要拿第四個月的工資了。這次她想買一個電餅鐺。雖然只要幾百元,但劉永梅還是決定再等等。“先給孩子留著吧,孩子開學需要花錢。”劉永梅說。
7月22日,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花海景區,劉永梅正在景區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攝
7月22日,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花海景區,幾名來自周邊村鎮的村民在景區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攝
7月22日,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花海景區,景區里引入豐富的美食業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