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消息(通訊員 趙潔 報道 阮靖皓 攝影)為積極響應“三下鄉”志愿服務號召,推動可持續發展理念走進鄉村校園,培養青少年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7月23日,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在當陽市鄭琦鄉村少年宮開設“可持續發展小課堂”,為當地學生帶來一堂生動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課,將綠色理念與全球視野播撒在鄉村校園,同時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環保與責任的種子。
課程緊扣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理論+實踐”雙層教學體系。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成員劉若曦以“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經典定義為切入點,結合“人的福利與權利、地球環境、經濟繁榮”三大支柱,幫助學生搭建系統的理論框架。課堂問答環節中,“淡水占全球水資源百分比”“2050 年海洋中塑料與魚類占比趨勢”等問題,通過直觀數據和真實案例,讓學生直面淡水稀缺、海洋塑料污染等生態挑戰,引發強烈關注與深度思考。
為深化學生對理念的理解,課程特別融入實踐互動環節。團隊成員組織學生繪制“從家到學校”的路線地圖,引導他們觀察日常環境中的資源利用、交通方式等細節,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結。孩子們在繪圖與分享中,逐漸領悟資源循環、綠色出行的現實意義,邁出了將理念轉化為行動的第一步。
“三下鄉”不僅是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引導青年投身生態建設的重要契機,更是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的鮮活實踐。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將這份初心深植于“三下鄉”行動中,成為團隊始終踐行的方向。鄭琦鄉村少年宮司儀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實踐聚焦鄉村生態,通過垃圾分類宣講、環保手作等形式,讓孩子們直觀感知資源循環價值,理解生態保護對鄉村長遠發展的意義,既點燃共建綠色家園的熱情,也讓青年在實踐中深化對可持續發展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