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徐彥琳)將一塊陶土泥在手心里撮一下,陶土泥從圓球變成了長條;再經幾下揉捏雕琢,一只栩栩如生的大公雞便在張忠強的手下誕生了。7月24日,北京彩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忠強走進新京報小記者的課堂,帶著小記者們學習非遺文化,并親手繪制。
張忠強在課堂上現場捏出公雞、鴨子等泥塑作品。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八月十五中秋節,家家戶戶吃月餅、請兔兒爺。”課堂上,張忠強拿出了幾座兔兒爺放到講臺上,這些造型精美、色彩鮮艷的泥彩塑作品一下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
最激動人心的環節莫過于親手繪制彩塑作品。張忠強發給每位小記者一個葫蘆造型的泥胚,以及水彩顏料和畫筆。“請大家自行設計葫蘆的構圖、色彩,彩繪這個作品。”
小記者們在課堂上進行泥塑彩繪。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小記者們一拿到泥胚,就迫不及待地畫了起來。有的以紅、黃、綠等傳統民俗配色為主,喜慶吉祥;有的主打金、藍色調,清新雅致。十幾分鐘后,一個個風格不同、各色各樣的彩繪葫蘆就已初具雛形。
張忠強一邊為小記者們提供指導,一邊向大家介紹陶土泥的制作要點。“在制作陶土泥時,我在里面加了棉花,增加它的韌性和強度。”
張忠強對新京報小記者王晟希的青花彩繪葫蘆進行點評。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繪制結束后,張忠強邀請兩位新京報小記者分享了他們的設計想法。豐臺區怡海小學的王晟希以青花的造型和顏色進行創作。“因為很多瓶子是青花瓷的,所以我調了這個青色。”對王晟希的作品,張忠強給予了極大的肯定:“瓷器是中國極具代表性藝術品。這個葫蘆的設計思路,說明她充分觀察了青花瓷的色彩和造型,再以松石綠色為配色,非常棒!”
“我的設計主要是用紅色和金色兩種顏色。”東城區體育館路小學的馬硯瀟也分享了她的設計思路。張忠強同樣對這件作品表示稱贊:“紅色喜慶,金色富貴。紅和金的配色體現了皇家文化中的貴氣,很棒!”
“葫蘆在民俗文化中代表‘福祿’,有吉祥祝福的寓意。”課堂最后,張忠強告訴小記者們,希望大家以后有機會了解更多的非遺文化。
張忠強將非遺兔兒爺帶到新京報小記者課堂。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張忠強告訴記者,作為非遺傳承人,想讓傳統非遺技藝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需要從孩子抓起。“今天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彩繪都特別喜歡,這就是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要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才能繼續了解、進而愛上傳統文化。”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陳荻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