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二年的夏天,已經縱馬入關的清軍八旗騎兵繼續(xù)在南下攻伐。而在北京城中一個叫孫之獬的漢人官員,卻在紫禁城的朝堂上,對著滿朝文武說出了一句改變千萬人命運的話:“陛下,若要天下歸一,當令官民剃發(fā)易服。”
人性的扭曲
孫之獬的話猶如火石碰撞,炸開的不僅是朝堂文武大臣的爭論,更是此后數十年漢人的血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誰也想不到,這個曾經的明朝進士,會用這樣的方式,用汪洋的血色在史書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孫之獬的人生,像一場擰巴的戲。他是山東淄川人,萬歷年間考中進士,在明朝官至侍讀學士。
這個人飽讀圣賢書,可這人骨頭軟,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墻頭草兩邊倒見風使舵。
在魏忠賢勢大的時候,他就不顧他人眼光投入其門下,成為這名權監(jiān)的孝子賢孫。崇禎初年,魏忠賢倒臺,他卻抱著魏黨編的《三朝要典》哭哭啼啼,被革職回家。
由于被革職,孫之獬回到家里無所事事,于是也等著一個機會能夠東山再起。
于是在清軍入關時,孫之獬第一個帶著全家剃了頭,換上滿人的袍子,跪在城外迎接。
那會兒清軍剛進北京,還沒想著改漢人的規(guī)矩,官員們上朝,滿臣站一隊,漢臣站一隊。
孫之獬是一個投機的老手了,剃了頭想往滿臣堆里扎,滿臣嫌他是漢人,把他推出來;他回頭想站漢臣隊里,漢臣又罵他沒骨氣,不肯讓他進。
孫之獬站在朝堂中間,里外不是人像個笑話,心里卻憋著一股邪火,他非要找個機會讓大家高看自己一眼。
也許就是這股邪火,燒出了那道剃發(fā)令。
孫之獬給順治上書,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fā)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這話戳恰好中了清廷的心思,他們要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人心的臣服。
攝政王多爾袞細細一品,覺得有理,原本暫緩的剃發(fā)令,就這么被重新拾起,而且比之前更狠:“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
孫之獬這邊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建議被采納了而立了大功,可他不知道,這道命令會讓多少人掉腦袋。
清廷的剃發(fā)令一下,頓時天下大亂。
傳統漢人講究“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剃發(fā)在他們看來,比死還難受。
江南的百姓先是懵了,接著就是滔天的反抗。江陰城的典史閻應元,帶著十萬百姓守了八十一天,城破那天,沒人投降,男女老少或戰(zhàn)死,或投河,十七萬人殉了城。
嘉定更是慘,三次屠城,血流成河,史書里寫“浮尸滿河,舟行無下篙處”。
這些地方的百姓,原本對清朝沒那么大敵意,可就因為一根辮子,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敵。
孫之獬坐在家里,聽著遠方傳來的捷報,大概還在沾沾自喜,卻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天下人的靶子。
善惡終有報
更諷刺的是,孫之獬的下場卻,比誰都難看。
順治三年,孫之獬被起用為招撫江西的官員,可沒干多久就被彈劾奪官,回了老家淄川。
這時候,山東爆發(fā)了謝遷領導的農民起義,義軍攻破淄川,第一個抓的就是他這個始作俑者。
據說義軍把他綁在柱子上,罵他“爾貪一官,編發(fā)迎降,害盡天下”,然后用錐子把他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剜下來,還把他的頭發(fā)一根一根扯掉,最后砍下他的腦袋,掛在城樓上。
更為悲慘的是,孫之獬的家人也沒幸免,全被處死。消息傳到京城,朝廷里竟沒人替他說話,連順治都覺得他死有余辜。
我們回頭想想,孫之獬到底圖什么?他想靠討好新主子往上爬,卻忘了漢人骨子里的韌勁。他以為剃掉頭發(fā)就能融入新朝,卻不知自己成了清廷馴服漢人的刀子。
這把刀砍向同胞的時候,最終也砍向了他自己。江陰人在城破前說“頭可斷,發(fā)不可剃”,那聲音穿過三百多年的風,至今聽來,還帶著血的溫度。而孫之獬的名字,早已和“叛徒”“敗類”綁在一起,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