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秦嶺東南麓,晨曦微露。長安大學“青禾筑夢,阡陌研行”暑期社會實踐隊積極響應“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號召,全面落實“千萬工程”經驗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應用,奔赴陜西商南縣趙川鎮店坊河村。在7月11日至7月17日的社會實踐中,隊員們以專業知識賦能產業升級,用文化火種點亮童心,在追尋紅色根脈中淬煉初心,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書寫新時代青年與鄉土中國的生動故事。
實踐隊在店坊河村黨群服務中心前合影
一、深耕沃土,專業賦能產業興
實踐隊深入調研店坊河村發展現狀,穿梭于環山板栗帶、高山生態茶園與食用菌大棚間,隊員們了解到這些產業雖受行情波動影響,但憑借規模優勢和靈活就業模式,仍帶動村民年均增收數萬元。針對當地“千畝瓜蔞、千畝綠茶、萬畝板栗、十萬頭生豬、百萬袋食用菌”五大特色產業缺乏品牌辨識度的問題,隊員們發揮建筑學院專業優勢,設計系列特色包裝方案,將綠水青山的有機特質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這份“量體裁衣”的實踐,正是對“千萬工程”中“產業興旺”要求的生動踐行,延續了從村民廣場“店坊之翼”到產業包裝的“專業賦能鄉村”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活力。
實踐隊員走訪調研并為特色產業設計包裝方案
二、情暖童心,文化薪火鄉村傳
實踐隊以教育幫扶與文化傳承雙軌并進,構建起“安全+文化+學業”三維幫扶體系。安全教育課上,孩子們在眾多案例中學習避險小知識;趣味榫卯積木拼裝環節,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悟古建筑智慧;紅色教育課上,孩子們在錢學森歸國事跡和少年英雄故事中厚植家國情懷。捐贈的400余冊圖書和100余套文具,搭配藝術課、學業輔導等特色活動,契合孩童成長所需。這場盛夏之約,是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智慧與童心的美好碰撞,深刻詮釋了青年學子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擔當,其點燃的火種必將照亮孩子們的前行之路。
實踐隊員開展教育幫扶與文化傳承活動
三、追尋根脈,精神洗禮煉初心
在前坡嶺戰斗遺址,隊員們駐足于紀念1946年中原突圍的紀念碑前,觸摸著“四十五團血戰16小時擊退17次進攻”的歷史印記;商南縣烈士陵園內,218座墓碑與60位有名烈士事跡,無聲訴說著信仰的力量;博物館中從史前化石到明清瓷器的千年遺存,更揭示出紅色精神的文化根基。與堅守鄉村數十載的黨金耀書記深度對話,讓隊員們深刻理解“扎根鄉土”的真諦,從大學生到村官的身份轉變,正是無數基層干部用青春丈量土地的生動寫照。這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望與精神的洗禮,更是一場關于責任、奉獻與如何真正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深刻教育。它告訴我們,鄉村振興既需要銘記歷史、傳承文化,更需要無數心懷鄉土、腳踏實地的耕耘者。
實踐隊員探訪紅色舊址和商南縣博物館并對話村支書
當夕陽為店坊河村的群山鍍上金輝,長安大學“青禾筑夢,阡陌研行”暑期社會實踐隊的足跡已深深融入這片土地。從產業包裝的匠心到古建榫卯的啟蒙,從安全知識的守護到紅色基因的點燃,從文物承載的厚重到基層書記數十載的堅守,隊員們以專業知識服務鄉村發展,用青春熱忱陪伴兒童成長,更在歷史的回響與現實的擔當中淬煉初心。
實踐隊員深入店坊河村開展實地調研
這場與店坊河村的盛夏之約,不僅是象牙塔通向田野的生動實踐,更是青春力量賦能鄉村振興的澎湃宣言——阡陌之上,希望之禾正借青春之手,蓬勃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