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社區的公益托班真不錯,幫了我一個大忙。”家住廬江縣廬城鎮鮑井社區的王女士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作為一名快遞小妹,每到假期,兩個孩子的學習輔導曾讓她一度犯難。
為切實解決群眾訴求,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近年來,廬江縣聚焦黨群服務陣地親民化改造,匯聚大學生等志愿服務力量,加強組織機制保障,以專業服務解民憂、惠民生,為基層治理注入青春動能。
黨群陣地融合,實現服務出圈
廬城鎮磙塘社區開展的公益課堂上,來自安徽大學、云南大學等院校的9名大學生志愿者按專業特長分組教學,精準輔導36名學齡兒童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同時開發特色課程——彩繪廬江風貌、趣味運動會、繪本閱讀會,助力兒童從“內向怯場”到主動發言,從“拖延作業”到自律學習。
“在社區開展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解決家長們的后顧之憂,也能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看到他們的笑容,我覺得很有意義。”磙塘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肖捷有感而發。
今年暑假以來,廬江縣整合縣城范圍內26個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10余個黨群服務站點力量,利用親民化改造設施,按照“安全、便捷、舒心”的原則,在居民區、安置小區、商圈樓宇附近開展托班、親子課程、安全宣傳等活動。截至7月上旬,累計發布活動預告52個,吸引參與居民群眾千余人。
志愿隊伍聯動,匯聚青春合力
烈日炎炎下,家住廬江縣廬城鎮鮑井社區的洪文杰像往常一樣前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給孩子們上繪畫課。作為一名美術專業在校大學生,洪文杰對社會實踐有著獨到的想法,“能夠有這樣在家門口實踐歷練的機會很難得,馬上就要畢業了,希望能夠在有限的假期里做最有意義的事情。”
在廬江縣醫院麻醉評估門診,安徽醫科大學麻醉學專業的崔同學在有條不紊地整理著各類檔案,“在校學習的麻醉前評估要點在這里得到了實踐驗證,患者的一句‘謝謝’讓我特別有成就感。”
火熱的志愿場景不僅在社區、醫院一線,也在驕陽下的田間地頭。安徽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圍繞“科技賦能鄉村治理”主題,來到移湖街道閘山村、永橋村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走訪、技術指導和產業調研,堅持學以致用,為特色產業發展貢獻科技活力和青春智慧。
為解決暑期“帶娃難”問題,廬江縣委組織部聯合團縣委等縣直單位、整合相關鎮街資源,多渠道發布社會實踐崗位征集信息,累計發布實踐崗位需求120余個,招募志愿者200余人,吸引來廬“三下鄉”實踐隊伍15支。
組織機制保障,激活內生動力
為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廬江縣持續完善大學生暑期來廬實踐組織體系,將大學生服務基層熱情持續轉化為社區服務實效。形成“縣直部門指導—鎮街黨(工)委統籌—社區黨組織主抓—黨群服務中心運作”工作體系,定期組織召開牽頭部門聯席會議,解決資源調配、安全保障等關鍵問題。建立大學生志愿者激勵回饋機制,為服務時長達標、表現優秀的志愿者頒發優秀志愿者服務證書,寫入社會實踐鑒定,并優先推薦參與評優評先。同時,通過公眾號專欄、媒體報道、社區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志愿者典型事跡,營造尊重志愿者、崇尚志愿服務的濃厚氛圍。探索建立常態化志愿服務機制,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鼓勵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周末、節假日,根據居民需求,靈活開設“四點半課堂”“周末興趣班”等。
一群年輕人,激活城市生活的“一池春水”。廬江縣將年輕人的活力引入社區治理末梢,破解“帶娃難”問題,探索出一條青春力量深度參與基層治理、在服務社會中成長成才的有效路徑。(張若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