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百企千村萬戶”暑期社會實踐|“思源”鄉村振興實踐團:思想引航西部‘任池’振興,實踐繪就美麗鄉村新篇(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要把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游搞好”。7月17日,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思源”鄉村振興實踐團隊員在任池村黨支部書記段書記的帶領下實地調研任池村的石榴,花椒,桃子等特色農產品種植園,探尋任池村“突出因地制宜,特色產業強基”的發展路徑。
實踐隊員與老書記合照
Part.01
“任池石榴紅,振興畫卷濃”
任池石榴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因其果大籽肥、酸甜適口,被列為唐朝皇室貢品,故得名“御石榴”。其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實踐隊員來到石榴種植地,向老村長了解任池石榴的生長周期、種植方式、種植技術等石榴種植相關內容以及年均產量、單位價格、年收益等經濟效益,石榴已成為村民增收的“金果子”,是任池村農民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
老村長修建石榴樹段書記講解任池石榴
任池石榴
Part.02
“椒香飄任池,產業正當時”
花椒也是任池村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實踐隊員一踏入花椒地,濃郁而熟悉的麻香味便撲面而來,椒樹上一串串飽滿的果實青中泛紅,表面的小刺清晰可見,椒香飄溢。花椒地的實際考察中,實踐隊員與書記和村民就花椒產業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溝通。任池村曾經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村民收入有限,后來經過考察,結合任池村的地理地形,村里提出“陽坡栽植石榴,陰坡種植核桃,陡坡地發展花椒”的新思路。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村民們積極響應,開始大力種植花椒。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和發展,如今花椒種植面積已達450畝,成為了村里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 。
任池村民講解花椒
Part.03
“任池桃,富農謠”
任池村的桃子也是村民富裕的主要路徑之一。就桃子產業的發展實踐隊員與書記、村民進行了探討。據書記介紹:“任池村種桃有不少年頭了,最初只是零散種植,后來村里瞅準市場需求,種植優質品種,采取科學種植,從疏花疏果到病蟲害防治,都有了規范流程。”如今任池桃子品牌已經傳開,成了村民增收的“錢袋子”。
當地村民講解桃子
任池桃子
Part.04
“這片土地記得”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黃土層疊處,見人間至情。實踐隊員在實地調研中,看見80高齡德高望重的老村長修剪石榴樹、聽到村民伯伯熱情講解花椒產業、品嘗了田間美味“任池桃”,實踐隊員們深切地感受到任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與付出。
歲月流轉,滄海桑田,任池精神代代傳。老一輩甘當幕后人,無私奉獻,為年輕后輩解決困難。老村長談到,他做事情的時候只想問題,不想個人,任池村的發展只要能下一代享到福,他們做的事情就有意義。 段書記談到,她在任池村的成長,離不開老干部們與現在干部們的幫助與耐心教導。她始終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態在這里工作。講到大家的付出與任池的發展,老村長與段書記飽含熱淚。
在這里,隊員們看到了真正的精神傳承:沒有隆重的儀式,只有日復一日的生活;沒有豪言壯語,只有田間地頭與生活工作中那些再普通不過的"搭把手"。昔日祖父輩胼手胝足,以血肉之軀抗衡天時。今日子嗣輩繼往開來,將古道熱腸化入時代經緯。任池父老以脊背為橋,三代人躬身相接,在旱塬之上筑起不朽的精神長城。任池人用最質樸的哲學詮釋大愛——所謂傳承,不過是把祖宗的骨氣化作了子孫的底氣。
段書記和老村長講解任池精神
通過實地考察,實踐隊員體會到了任池村的深刻變化,感受到了中國鄉村的在新時代迸發的蓬勃活力。
文案:蘭天樂 吳燦燦 張沐莀
圖片:盛揚帆 楊涵 唐璇
視頻:楊涵
排版:蘭天樂
審核:溫秀 楊佳音
責編:蔡一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