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通訊員 邱奇華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林權明晰是穩定林地承包經營關系、保障權利人合法權益的基石,更是激活林權市場流轉、釋放林業發展活力的前提。作為全國21個林權登記提質增效試點縣之一,江西于都縣借助科技力量破解地籍調查難題,推動林權登記提質增效,帶動全縣發展林業產業2萬余畝,吸納就業1000余人,幫助林農林企增收3500余萬元,撬動抵押貸款7.2億元,成功鋪就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科技賦能:“三維建模”破解地籍調查老難題
傳統林地地籍調查,需要調查人員徒步翻越崎嶇的山峁溝坎,穿行茂密的山林,不僅調查成本高、耗時費力,而且調查數據的準確性和效率還受地形、天氣等多重因素制約。
另辟蹊徑,通過政府出資采購地籍調查服務,充分依托江西省地質局技術單位的高清影像和實景三維建模技術,構建可視化林地模型,實現“圖上指界”確認邊界。
針對小片林地無明顯地物標、原四至描述難核實、實地測量成本高難度大等問題,利用1:1000精度影像圖精準落界,形成工作底圖,清晰界定林地邊界、面積,經權利人確認后形成地籍調查報告;針對指界存疑或內業判讀模糊的個案,再輔以實地查勘補充調查。
“這種‘室內指界+外業驗證’的調查新模式,讓調查效率和準確性顯著提升——目前已完成了試點鄉鎮80%林權宗地調查,平均耗時縮短50%,成本降低30%。”于都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身份核驗-影像確認-權屬核查-差異修正-外業補充”全流程機制的建立,為調查結果的合法性與有效性筑牢了防線。
價值變現:“兩山轉換”催生鄉村振興新動能
7月下旬,地處偏遠的于都縣寬田鄉珠田村,群山環繞,綠意盎然。整個村子700余宗林地,由于在2006年林改時整村登記錯誤,未能給群眾發證,造成集體山林大部分確權登記為自留山,責任山占比極低。這也導致自留山流轉和融資受限,大片林地閑置,無法實現資源變資金,制約了當地的產業發展,也不利于該縣自留山規范化管理和林業產業規模化發展。
為加速“兩山轉換”,于都縣出臺相關措施,對珠田村重新開展整村地籍調查,并向全村林農發出“自留山轉責任山”倡議,鼓勵林農依法自愿將自留山轉為責任山承包,放活林地經營權,同時,同步推進自留山長期使用權分置,為使用權和經營權改革,賦予經營權流轉和融資擔保權能。
“此次改革盤活了全村林地資源,更點燃了村民們發展林業產業的熱情。”珠田村村書記鐘娟介紹,目前,珠田村已依托林地發展產業4000余畝,帶動上百人就業,為集體和林農增收500余萬元。
科技賦能的林地地籍調查,到價值變現的“兩山轉換”,于都縣以林權登記提質增效為突破口,讓生態保護、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于都縣自然資源局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