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7月24日電 (馬愛彬)“民勤受限于水資源條件,傳統作物用水需求高,生產效益有限。如今油莎豆成了種在這里的‘金豆豆’。”盛夏時節,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夾河鎮國棟村,種植戶唐清天家種植的油莎豆長勢旺盛,他算了一筆賬,1畝沙地的賣豆收益加水權交易,增收2000元左右。
唐清天口中的油莎豆,又名“虎堅果”,原產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具有喜光、耐旱、抗鹽堿特性,被譽為“地下核桃”。作為優質高產的新型油糧兼用作物,其塊莖可榨油、制粉及加工食品,抗旱節水特性尤為適合沙化地區種植,全株秸稈還可作飼草,綜合經濟效益顯著。
盛夏時節,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夾河鎮首期推廣種植的油莎豆長勢喜人,已進入分蘗期。董麗梅 攝
“夾河鎮位于石羊河下游,地表沙丘與鹽堿灘交錯分布,部分耕地不同程度遭受風蝕沙化影響。過去主要種植耐堿的籽瓜、茴香等作物,效益較低,若遇強風年份,收成更是微薄。”夾河鎮副鎮長姜紅基介紹說,為改變困境,當地邀請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技術人員對沙化地進行土質檢測。結果顯示,當地沙土經檢測富含油莎豆生長所需的疏松透氣基質與礦物質,天然適配其生長特性,為這片沙化土地探索出一條產業新路。
為盤活沙化土地資源,夾河鎮探索建立“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該模式由農業技術公司統一提供種苗與技術指導,村集體負責組織協調,農戶參與種植管護。油莎豆成熟后,由合作企業按訂單統一回收。目前,首期推廣種植的油莎豆已進入分蘗期。預計畝產可達1000斤,畝均純利潤超2000元。
此外,為破解缺水難題,夾河鎮示范推廣膜下滴灌節水技術,通過鋪設地膜抑制土壤無效蒸發,并集成智能控制系統,精準調控滴灌水肥的供給頻次、時長與配比,實現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這一創新模式,有效規避了傳統大水漫灌導致的深層滲漏、養分流失及土壤次生鹽漬化風險,同時顯著減少了輸水過程中的蒸發滲漏損耗,有效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耕地可持續生產能力。
技術人員實地查看油莎豆生長態勢。李筱 攝
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大陸性沙漠氣候特征明顯,境內氣候干旱,降雨少、蒸發量大,是典型的缺水農業縣。
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介紹說,其得天獨厚的自然隔離條件,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環境污染少,以及優越的光、熱、水、土資源組合,共同構成了生產高品質戈壁農特產品的獨特自然優勢。
近年來,民勤縣立足地域優勢,將發展高效特色農業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以健康、綠色、有機、安全為發展理念,探索符合區域特點和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積極實踐并總結推廣旱作節水實用技術,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業態,示范推廣了油莎豆、煙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旱作節水農業新品種,有效拓寬了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民勤縣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制定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大力開展農業關鍵技術科研攻關,集中突破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在“糧豐”工程實施中,積極推廣轉化科研成果,成功在關鍵生產環節實現突破性創新,研發并應用了一批高效新型栽培技術與生產模式。同時,建立了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系統,有效提升了農業技術的產量與產值,有力推動了生態綠色農業向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轉變。
膜下滴灌系統通過細密滴頭,將水與肥料精準送達油莎豆根部,科技賦能讓種植更高效。李筱 攝
陳芳表示,下一步當地將統籌產業鏈發展,持續擴大油莎豆種植面積,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生產加工企業,逐步構建以種植、油料加工、釀酒及植物蛋白開發為主導的二、三產業,推動產品品牌化、市場化,力爭將小豆子做成大產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