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魯木齊7月24日電 (王小軍)金黃的麥浪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翻滾,兩臺聯合收割機轟鳴著吞吐麥穗,裝滿1.5噸糧倉僅需半小時。7月,新疆且末縣南緣的這片沙漠新糧田,正迎來首次大規模豐收。誰能想到,三年前這里還是寸草不生的流動沙丘,這場“沙海變糧倉”的奇跡背后,藏著怎樣的科技密碼?
新疆且末縣南緣沙漠新糧田,迎來首次大規模豐收。殷琳 攝
科技破局:從沙丘到良田的蛻變
站在地頭望著連綿的麥田,農技推廣師劉宇腳下的這片地曾是高達3米的沙包。“改造沙漠種小麥,第一步就是推平沙丘。”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土,顆粒在指縫間簌簌落下,“沙地保水保肥性差,我們先用推土機將沙丘推成平地,再鋪上30厘米厚的黏土層防止滲漏。”
2024年試種成功后,今年且末縣將種植面積擴大至1.2萬畝。劉宇團隊摸索出“三步改良法”:每畝施入2噸腐熟牛羊糞有機肥,冬季灌水壓鹽,春季滴灌種植耐旱品種。“沙地有機質含量不到0.5%,我們通過生物菌劑激活土壤微生物,就像給沙漠注入益生菌。”
他指著麥田里若隱若現的滴灌帶說:“水肥一體化技術讓每株麥苗都能精準吸收養分,根系周圍形成團粒結構,沙地逐漸有了‘肥力記憶’。”
種植戶劉勇的2600畝麥田局部畝產突破500公斤。“去年剛種時,風沙常把幼苗掩埋。”他撩起一株麥穗,顆粒飽滿。“多虧農技人員指導我們選種‘新冬60號’這種矮稈抗倒伏品種,配合生物改良劑,苗齊苗壯才能抗住風沙。”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萬畝小麥獲豐收。 塔依爾·庫爾班 攝
模式創新:循環經濟與生態共建
收割機旁,秸稈打包機正將麥稈壓縮成方捆。“這些可是寶貝!”劉勇算起生態賬:青貯玉米收割后直接喂羊,羊糞加工成有機肥還田,一畝地能減少30%化肥用量。這種“種植-養殖-肥料”的閉環模式,讓沙漠農業有了持續造血能力。
在且末縣農業農村局,一張“沙漠農業時間表”清晰標注著:9月種小麥,次年6月收完后立即復播青貯玉米,然后再種冬小麥。“通過輪作倒茬,既保持土壤肥力,又實現一年兩熟。”劉宇展示著手機里的衛星遙感圖,“你看這片區域,防風林帶已形成綠色屏障,沙塵天氣比三年前減少了70%。”
這種模式正在吸引更多參與者。當地合作社與養殖企業簽訂協議,保底收購秸稈和青貯飼料;農機手張林的作業隊引進北斗導航收割機,誤差控制在2厘米內;甚至有科研團隊在麥田邊建起土壤監測站,實時追蹤有機質變化。
“過去種地看天吃飯,現在靠數據說話。”劉勇打開手機APP,pH值、溫濕度等12項指標一目了然。
航拍鏡頭下大型機械忙收割小麥。 阿力木·吐爾地 攝
未來展望:沙漠糧倉的可持續之路
站在即將收割完畢的麥田里,劉宇的規劃本上記滿待辦事項:明年將試驗“沙地膜下滴灌”技術,爭取把用水量再降15%;與新疆農科院合作培育更耐鹽堿的小麥新品種;在田埂間種植四翅濱藜等固沙植物……“我們的目標不是改造所有沙漠,而是找到人與自然的平衡點。”
根據且末縣相關農業規劃,到2027年沙漠糧田將擴展至5萬畝,同步建設10萬噸級有機肥加工廠。“現在每畝改造成本已從2000元降至800元,隨著規模擴大還會繼續下降。”劉宇指著遠處正在鋪設的光伏板說,“未來要用清潔能源驅動滴灌系統,真正實現零碳農業。”
“畝產360公斤,按每公斤3元算,2600畝毛收入近280萬元。”劉勇盤算著今年的收入。更讓他欣慰的是,曾經外遷的村民開始返鄉承包沙地,“沙漠里種出了希望,這比金子還珍貴。”(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