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秋紅
恩施州宣恩縣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2年出生于宣恩縣李家河鎮鳳山村,1995年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前身),獲醫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同濟醫科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2004年獲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2011年至2012年赴荷蘭萊頓大學遺傳學系擔任訪問學者。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30多篇,專注于腫瘤相關的蛋白激酶功能及腫瘤轉化醫學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20余項,參編多本教材,參加《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精品課程及雙一流課程建設,為醫學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段秋紅(中)參加本、碩、博學生畢業典禮。
在宣恩縣李家河鎮鳳山村那片層疊的稻田與起伏的山巒間,段秋紅的童年被知識的火種點亮。從破舊小學教室旁聽的孩子,到如今高校講臺上播撒醫學知識的教授,她一路跨越大山與困境,書寫了從求知孩子到知識引路人的不凡人生。
童年校外旁聽點亮夢想的微光
鳳山村,是段秋紅夢想啟航的原點。這里山巒環抱、稻田如畫,而她家門口的鳳山小學,宛如一座明亮的燈塔,照亮了她求知的起點。
段秋紅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父母是樸實的農民,雖大字不識,卻對讀書滿懷敬畏。每天清晨,母親扛著鋤頭走向田間,父親背著工具包奔赴工地,年幼的妹妹便交給了段秋紅。從未上過幼兒園的她,自記事起,便牽著妹妹的手,緊緊跟在小學生身后,偷偷走進那扇充滿未知的校門。
“我家大門正對小學校門,以前校園沒有門衛,只有和藹可親的老師和活蹦亂跳的孩子。”回憶起那段時光,段秋紅眼中滿是溫暖。教室的后門常常敞開著,姐妹倆毫無顧忌地站在后門旁聽,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養分,老師也從不驅趕她們。
1979年,段秋紅正式踏入小學。那時,一個年級僅有一個班,孩子們年齡差異大,成績參差不齊。但段秋紅自小就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專注力,成績優異,尤其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稟。一次課間,老師出了一道九宮格數學題,隨手填了幾個數字,年僅7歲的段秋紅竟能迅速補全,這讓老師和同學對她刮目相看。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放學后,段秋紅常和同學在河堤旁的大石頭上寫作業,在河邊抓螃蟹、摸魚,這些簡單而純粹的快樂,成為她童年最珍貴的回憶。盡管生活艱苦,但她對知識的追求從未停歇,書包里那幾本因為長期翻閱而陳舊的課本,是她心中最珍貴的寶貝,承載著她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
段秋紅的學習生涯,始終伴隨著恩師的溫暖陪伴與悉心教導。從小到大,她年年捧回“三好學生”獎狀,那些獎狀貼滿了老屋的土墻,見證著她的努力與成長。
她的啟蒙語文老師——楊梅英老師,以嚴謹的教學態度,在她心中播下了熱愛知識的種子。每當遇到難題,段秋紅總是勇敢地向老師請教,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推動著她在學業上不斷進步。
12歲那年,段秋紅踏入初中校園。班主任吳文清老師一眼就注意到了這個瘦小的姑娘,特意將她的座位安排在前排,只為讓她能更清晰地看到黑板。吳老師不僅學識淵博,更心地善良。那時,家中貧困的段秋紅常常赤腳上學。一次課堂上,吳老師看到了課桌下那雙赤裸的腳,下課后便拉著她去了供銷社,給她買了一雙新涼鞋。還有一次,段秋紅感冒,吳老師毫不猶豫地跑到醫院為她開藥。他總是鼓勵段秋紅努力學習,像他的兒子那樣,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吳老師的話語,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段秋紅前行的道路,讓她心中充滿力量。
初中畢業時,段秋紅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讀中專,三年后就能包分配工作;讀高中,則意味著繼續依靠家中供養。母親希望她報考來鳳師范,減輕家庭負擔,但吳老師卻堅定地對她說:“你是讀書的料,一定要考大學。”最終,父親支持了她的決定。中考時,她以5分之差與恩施高中失之交臂,但仍以全縣前幾名的成績考入宣恩縣第一中學。
高中三年,段秋紅成為名副其實的學霸。第一次期中考試,她便奪得全年級第一,此后三年,成績始終穩居前三名。1990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入同濟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前身)臨床專業,成為村里第一個女大學生。
薪火相傳:跨越山野,架起希望的橋梁
1995年,段秋紅從同濟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畢業,隨后又相繼攻讀了碩士及博士學位。畢業后,她選擇了留校。
出國進行學術交流并開展腫瘤研究期間,段秋紅深刻領悟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歸國后,系里引進了一位在腫瘤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教授,段秋紅主動提議合并雙方課題組,攜手組建了全新的研究團隊。
新團隊初建時困難重重。每周雷打不動的實驗結果組會討論與學生文獻分享會上,她總是悉心聆聽、認真指導,與學生并肩前行。
自執教以來,段秋紅已主持或參與了超過20項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發表了30余篇學術論文,并榮獲6項專利授權。同時,她還積極投身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精品課程以及雙一流課程的建設之中。
在教學方面,段秋紅秉持嚴慈相濟的原則,既不乏嚴厲批評,又充滿細心關懷與耐心引導。
博士生石越是段秋紅的“得意弟子”。求學初期,她在實驗中遭遇瓶頸,一度想要更換研究方向。得知這一情況后,段秋紅耐心勸導石越不要半途而廢,并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對她進行精心指導,幫助她分析數據、尋找方向,最終使石越的實驗得以順利推進。
在日常生活中,段秋紅經常與學生分享美食。當學生生病時,她會送上親手熬制的湯品與粥食;每學期初,她還會親自下廚,邀請學生到家中聚餐,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2024年暑假,段秋紅回到宣恩縣第一中學,為高三學生做科普講座。她將復雜的醫學知識講解得通俗易懂。臺下,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里閃爍著好奇與渴望。
這場講座,是段秋紅幫助母校學生的延續。2016年,她通過初中同學了解到,家鄉有一群需要幫助的學生,于是積極發動同事、朋友,先后資助了約40名學生。
不僅在物質上給予學生幫助,段秋紅更注重在思想和價值觀上引導他們,每年暑假,她都會回到宣恩,到受助學生家中家訪。
“教育改變了我,我也希望能改變更多人。”走出大山已逾30載的段秋紅,從一名山村女孩成長為高校教授,從受助者轉變為資助者。
始終心懷家鄉,用教育傳遞希望,段秋紅生動詮釋了教育既能照亮他人也能照亮自己的真諦,讓教育的火種在山野間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深度訪談
從宣恩縣李家河鎮鳳山村那個偏遠小山村走出的女孩,一路成長為高校教授,段秋紅的蛻變之旅,始終與“教育”緊密相連。曾經,她如一棵渴望甘霖的幼苗,受益于不同老師春風化雨般的關心與指導,在知識的滋養下,一步步走出大山;如今,她站在高校講臺上,成為知識的傳播者,更心懷感恩,反哺家鄉,積極助力家鄉學子成長。結合段秋紅身處科研教學崗位的獨特視角,關于家鄉的教育,她有著怎樣的獨到見解?記者對段秋紅教授進行了專訪。
Q1
教育對家鄉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教育是家鄉建設與發展的基石,更是希望。如果沒有老師的悉心教導和鼓勵,我可能走不出大山,更別提為家鄉作貢獻了。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老師給予我無私的幫助。初中班主任吳老師,不僅給我買新鞋,還幫我買藥,鼓勵我好好學習,走出大山。高中時,學生宿舍條件差,為讓我安心學習,教務處主任段老師特意把他家書房騰出來給我使用。正是因為有了吳老師、段老師這樣的引路人,我才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現在,我回到家鄉做科普講座、資助困難學生,就是希望能讓更多孩子像我一樣,通過教育改變人生,進而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Q2
提到幫助家鄉的學生,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具體情況嗎?
從2016年開始,我通過初中同學了解到母校有一些需要幫助的學生。于是,我發動同事、朋友,先后幫助了約40名學生,其中大多是女生。
我們不僅為他們提供物質幫助,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引導他們。每年暑假,我都會回到宣恩,到受助學生家中家訪。我鼓勵他們學一技之長,哪怕當個廚師、電工,也能養活自己。我希望他們明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只要努力奮斗,就能過上好日子。
這些孩子是家鄉的未來,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將來就有可能回到家鄉,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
Q3
您打算如何通過自己的科研成果為家鄉發展注入新動力?
我一直認為,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實驗室里,而應該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社會發展服務。對于家鄉來說,也有很多可以結合的點。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細胞凋亡、細胞自噬、腫瘤相關的新的蛋白質激酶功能及腫瘤轉化醫學研究。這些領域看似與家鄉無直接關聯,但可以從健康科普和人才培養兩個方面為家鄉助力。
在健康科普方面,我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居民開展健康講座,提高他們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預防能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可以鼓勵家鄉學子報考醫學相關專業,為他們提供指導和幫助。我希望他們能夠學有所成,將來為家鄉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力量。同時,我也可以與家鄉的醫療機構合作,開展一些科研項目,提高醫療水平。
教育是家鄉發展的根本,科研是推動家鄉進步的強大動力。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將教育與科研緊密結合,就一定能為家鄉的建設與發展描繪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畫卷。我也將繼續努力,用自己的行動為家鄉的繁榮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手記
踏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與段秋紅教授的初次相遇,如同一縷春風,輕輕拂過心間。
電梯門開,正巧撞見她拿著電熱水壺從辦公室出來,一句“稍微等我一下,我給你燒點水”,質樸又溫暖,瞬間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
她戴著金屬框眼鏡,鏡片后的目光透著睿智與溫和;齊脖短發干凈利落,彰顯著干練;個子雖不算高,卻有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氣場;黑色運動鞋搭配白色工作服,簡約又不失專業。她帶著溫和的笑容迎面走來,讓人不由自主放松下來。
交談中,她的話語溫和自然,沒有絲毫架子。隨著訪談的深入,我被她對教育的執著與熱愛深深打動。她從山村走來,憑借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幫助,一步步成為高校教授,如今又心系家鄉,用教育反哺家鄉。她資助貧困學生,開展科普講座,每一個舉動都飽含著對家鄉的深情和對教育的堅守。
與段教授的這次會面,不僅是一次難忘的采訪,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她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詮釋了教育的力量,也讓我看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懷與擔當。
我相信,在她的影響下,會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家鄉也會因教育而變得更加美好。
春風化雨 段秋紅的教育情懷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規則,沒有經常留言或點“在看”的,會逐漸收不到推送!如果您想每天看到我們的推送,可以將“宣恩發布”微信公眾號加為星標,或每次看完后點擊頁面下端的“在看”或“點贊”。宣恩發布感謝您的支持!
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來源 | 恩施日報全媒體記者陳航 恩施發布
編輯 | 荀靜
校對 | 梁倩
簽發 | 歐陽章平 賀敏
投稿微信 | xuanenfabu
投稿郵箱 | xuanen@vip.163.com
廣告合作 | 15172819685
宣恩縣融媒體矩陣
云上宣恩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