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這片覆蓋地球71%的蔚藍,是生命搖籃與生態屏障。當生態危機悄然逼近,鼓山地區檢察院以創新實踐勾勒法治護海圖景一角——通過開展涉海綜合保護巡回普法公益活動,將法治宣傳延伸至特殊群體,傳遞“改過自新、回饋社會”的積極導向,為海洋生態注入力量。
1
高墻星火:
穿透心墻的生態啟蒙
福州地區監獄的高墻之內,一場海洋保護的思想啟蒙正悄然發生。7月11日,福建省海洋生態文明促進會會長方垂弘受鼓山地區檢察院邀請,走進監區為罪犯開展“保護海洋環境,共建美麗家園”專題講座。“今天我更想稱大家為‘同行者’——我們都在學習與自然相處,都在尋找為世界付出的意義?!睖嘏拈_場白瞬間拉近距離,“即便此刻的你們正經歷特殊時光,但向善的心值得被看見,每一份努力都有價值。”
這場普法課以“沉浸式教育”打破傳統說教:塑料垃圾覆蓋的海灘、誤食塑料的海龜、油污中掙扎的海鳥……震撼影像讓罪犯直面生態破壞的觸目驚心;而福建本土紅樹林從荒蕪到蔥郁的修復歷程、近海漁業資源從枯竭到恢復的重生故事,則詮釋著“救贖永遠不晚”的信念。
鼓山地區檢察院的檢察官們結合海洋環境保護相關法規,圍繞涉海犯罪系列罪名、“檢護蔚藍”專項行動,通過案例分析、生態短片,解析海洋污染的危害和法律后果,讓罪犯深刻認識到:每個人都是海洋守護者,服刑期間也能貢獻力量。
作為涉海犯罪主題巡回普法專項行動的重要一環,這場“高墻內的海洋課”正悄然改變認知。曾目睹國外海域垃圾成災卻無力干預的罪犯何某,課后主動要求多捐善款支持海洋保護;更多人開始明白,高墻之內,點滴行動也能助力生態修復。
2
愛心匯聚:
勞動報酬里的生態誠意
“我想為大海做點事!”鼓山地區檢察院聯動監獄設立的生態修復公益活動專項基金,旨在鼓勵罪犯以節約物資、捐贈獄內勞動報酬等實際行動參與到海洋保護,并引導罪犯通過履行退贓退賠、增殖放流等,積極參與生態修復,讓他們通過每一次節約、每一份捐贈、每一項修復行動,切實感受到“即使在受限的環境里,也能為世界帶來善意”。
普法課后,福州地區共有近5000名罪犯踴躍報名捐款。共募集獄內勞動報酬合計近10萬元,全部用于海洋生態修復項目。這些帶著溫度的款項,即將化作游向深海的魚苗。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過錯者”到“守護者”,高墻內的點滴善意正匯聚成修復海洋的溫暖力量。
女犯及未成年犯制作的"檢護蔚藍"主題繪畫、刺繡等手工藝品
3
魚躍江海:
十萬尾魚苗承載雙重救贖
增殖放流是一種通過向人工河江湖海等天然水域投放魚、蝦、貝、藻等水生生物的種苗或親體,以恢復或增加目標物種種群數量、改善水域生態結構的生態保護措施。
7月13日的烏龍江畔,鼓山地區檢察院與福州地區多家監獄,聯合福建省海洋生態文明促進會,一同參加“保護母親河·增殖放流”活動。在檢察官見證下,十萬尾鰱鳙魚苗躍入碧波。它們的“旅費”正來自罪犯的愛心捐款?,F場,駐監檢察官還代捐款的罪犯領取了由福建省海洋生態文明促進會頒發的“生態守護者”稱號榮譽證書。
據悉,早在6月6日“全國放魚日”,近萬尾魚苗已在寧德海域啟程,如今這場延續的投放,讓“生態救贖”從理念變為實景。為確保每一分愛心都能見效,檢察官聯合漁業部門精選10-14厘米優質魚苗,經過科學訓練提升存活率,嚴格遵循生態修復技術規范放流。每一尾魚苗的游動,都是“知錯能改”的生動注腳,更是生態效益與改造效果的雙向奔赴。
4
雙軌教育:
法治教育筑牢向善根基
為讓海洋保護理念扎根,鼓山地區檢察院創新推出“手冊+視頻”雙軌教育:圖文手冊系統解讀涉海罪名、減刑規則與生態知識,讓法律條文通俗易懂;專題視頻用鏡頭語言展現海洋之美與污染之痛,與講座形成“理論+視覺”的立體教育網。
截至目前,這套教育模式已在福州八所監獄精準投放,成為涉海犯罪巡回普法的重要載體。從“不知法”到“懂敬畏”,從“漠不關心”到“主動參與”,讓“保護海洋、重塑人生”的信念在高墻內生根發芽。
這場“教育引導—勞動奉獻—生態實踐—價值實現”的閉環實踐,讓鼓山地區檢察院的護海行動獨具溫度。這里有法條的剛性,更有法治的溫度;有對海洋的守護,更有對人心的喚醒。在這片蔚藍與高墻的交匯之處,每份改過自新的努力都在證明:救贖永遠不晚,向善終有回響。未來,檢察藍將繼續守護海洋藍,書寫美麗中國的生態答卷。
來源:鼓山地區檢察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