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歐之間圍繞電動汽車技術的博弈,讓咱們蟄伏多年后終于揚眉吐氣了一把。
前段時間,在中歐電動汽車的談判桌上,歐盟對于咱們提出的“最低進口價”方案不置可否,反倒是提出了一個令我們難以接受的條件:中國車企若想進入歐洲市場合資建廠,必須轉讓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及相關產業鏈技術。
如若不然呢,歐盟將對中國電動車征收超高關稅,關閉市場大門。
都已經2025年了,歐盟還在做白日夢呢,還想效仿咱們以前“市場換技術”的路子?
當年我們全面引進歐洲車企的時候,僅僅只是出資占股份,歐洲那邊的核心技術咱們可以一點沒撈著。
可咱們勤勞勇敢的中國工人們,硬是憑借自身的努力實現了電動汽車領域的彎道超車。
甚至在傳統的燃油車上面,也殺出了如奇瑞、長城、吉利等知名車企,不僅在國內暢銷,像長城汽車還打入了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市場。
咱們是如何實現技術突破的?歐洲又面臨哪些困境?為了防止技術泄露,我們又打了什么補丁呢?
老規矩,翠花上酒,聽小胖講故事!
彎道超車的密碼
咱們家的電動汽車產業崛起并非偶然,早在十多年前國家就已經開始戰略布局。
2013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凈進口國時,“能源安全”就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核心議題。
隨后國家大基金領頭投入數千億美元打造電動汽車產業鏈,就是為了給自己慢慢戒掉“石油癮”。
截至到2024年,中國銷售的乘用車中超過40%已是新能源汽車。
這樣的成就背后,是一場顛覆工業文明范式的技術革新:將西方百年汽車工業的“機械思維”轉化為“數字生態”。
我們的創新呈現三個關鍵維度:
技術融合
以華為舉例,它將5G基站的信道估計算法移植到車機系統,實現了“人-車-路”毫秒級響應;
還有國家電網的V2G技術標準則讓電動車變身為“移動儲能站”,有數據表明僅北京地區削峰填谷能力就相當于一座中型燃氣電站。
產業鏈整合
比亞迪自研IGBT芯片使電控系統成本降低40%;
西安超級工廠引入航天級電磁攪拌技術,將鋁材加工費壓縮至行業平均水平的40%。
基礎設施超前布局
截至2025年5月,中國充電接口數量超過1440萬臺。
相比之下的美國僅有約23萬個公共和私人充電樁,這種壓倒性優勢構建了新能源汽車普及的生態基礎。
中國電動車的核心競爭力已從“電池技術單點突破”演變為“電控-電機-電網三角矩陣”的系統優勢。
現在寧德時代第五代磷酸鐵鋰電池已經實現5分鐘快充,而歐盟同類技術的研發尚需三年的準備才能勉強跟上。
歐盟內訌
面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強勢崛起,歐盟內部裂痕也是日益明顯。
比如在針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投票中,成員國分裂為三派陣營:10國支持、5國反對、12國棄權。
這里面德國的反抗最為激烈!
因為大眾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國市場,寶馬在華利潤甚至超過整個歐洲市場兩成。
當歐盟揮舞關稅大棒時,寶馬CEO齊普策直言:“給中國電動車加關稅?這簡直是自斷財路!”
屁股決定腦袋,看來德國人還是比較清醒的啊。
與之相對的就是法國,這家伙成為了關稅政策最堅定的支持者。
因為雷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足2%,幾乎不受潛在報復影響。
這種利差使德法這兩個歐盟核心國家在對華政策上公開對立,看來咱們必須在白蘭地、香水等產品著手,才能讓法國明白現在到底是誰在掌控局勢。
另外像匈牙利、西班牙等國則選擇務實的合作路線:
匈牙利引入寧德時代建立電池工廠;西班牙與奇瑞合作建立合資工廠(不涉及核心技術轉讓)。
其實吧,歐盟這種關稅導致中國電動車價格上漲,最終傷害歐洲消費者利益,這已經嚴重阻礙歐盟2030年減排55%的氣候目標。
想當年西方世界搞這個氣候協議,碳中和之類的概念,是為了阻止中國工業化的進程,誰成想到頭來回旋鏢結結實實扎在了自己身上!
核心技術只能自己掌握
咱們辛辛苦苦摸索出來的技術,肯定是不能讓別人白嫖的。
官方對歐盟技術轉讓要求的拒絕,就是我們的態度,也是咱們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必然選擇。
公安部印發《關于依法打擊知識產權犯罪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向保護科技創新精準發力,深入開展防范打擊商業秘密犯罪“安芯”專項工作。
與此同時,商務部、技術部等聯合調整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把新能源電池明明白白列入了限制性條目。
這方面咱們是有歷史教訓的,上世紀中外燃油車合資時代,國有車企雖分得50%利潤,卻是“半點核心技術都拿不到”;現在好不容易峰回路轉,咱們當然不能重蹈覆轍。
再說了技術這個東西,一旦轉讓,不僅是喪失話語權,更是親手扶起競爭對手。
歐盟相關企業如果掌握相關技術,就可以另起爐灶,不再跟中國企業合作了,咱們的努力不就打水漂了嗎?
國家領導人也作出重要指示:“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這一論述為技術保護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撐,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
結尾
當德國汽車巨頭為保住中國市場公開反對歐盟政策時,匈牙利、西班牙等國已繞過布魯塞爾直接與中國車企達成合作,這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矛盾正在瓦解歐盟的統一陣線。
中國車企埋頭苦干幾十年積累的技術優勢,當然不會拱手相讓。
歐盟車企還是把重點放在“自立更生,自主突破”上面吧,一百多年前的強盜思維屬實要改變一下了,否則也讓他們嘗嘗“艦炮”外交的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