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戊戌變法想必大家都有了解一二,畢竟是我國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如曇花一現般一晃而過,留給后人無限的遐想。
有人會設想:假如沒有袁世凱的告密,譚嗣同也許不會死,戊戌變法也許就會成功,中國也許會比現在更加強大。
其實,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一觀點壓根就不會成立,戊戌變法的失敗是早已注定的。
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贊嘆偉人的前瞻,他曾說過的一句話才是變法的核心。
背景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代表洋務派核心力量的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洋務運動這一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宣告破產。
無數有識之士義憤填膺,更有甚者發出“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哀嚎,神州百姓無不憂心忡忡。
康有為和梁啟超這一在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師徒,此時卻看到了他們等待已久的希望。
作為中國最早睜眼看世界的那一批人,康有為始終對洋務運動不看好。
因為他覺得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只看到了表層,卻未觸及靈魂。
就像人們常說的畫皮難畫骨一般,洋務運動只學會了“畫皮”,離“畫骨”還遠遠不夠。
康有為是君主立憲的堅定支持者,在他的視角中,英國等歐美列強都憑借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社會革命,國家得到了騰飛。
甚至就連以前的藩屬國日本也通過“明治維新”強大了起來,并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了清政府苦心打造的北洋水師,這也體現出學習西方制度的重要性。
在經過長時間的理論整合之后,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康有為以“托古改制”為核心思想,試圖將西方君主立憲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相結合,做到“西學東漸”,促進社會改革,一步步使國家走向富強。
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集結1300余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在馬關條約上簽字。
并且提出改制、遷都、建新軍、通商業等意見,史稱公車上書。
雖然康有為的上書并未被光緒帝采納,可他一萬八千余字的“上皇帝書”卻給光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光緒帝心中埋下了一顆改制的種子。
主要進程
公車上書雖然失敗了,可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也正式登上了晚清的政治舞臺。
康有為“托古改制”的理論,更是在當時受到許多讀書人的追捧。
梁啟超也在全國各地創辦刊物,開辦新學,大開民眾議政之風,為維新變法造勢。
1897年,德國出兵強占山東膠州灣,此消息一出便引爆大江南北,無數百姓直呼“國將不國”。
民間的種種哀論自然也傳到了光緒的耳中,一時間他如坐針氈。
康有為此時再度向光緒進言“此值生死存亡之秋也,如再不變法求存,日后悔之晚矣”,這次光緒將康有為的話聽進了心里。
而后光緒密會康有為,表示堅決不做亡國之君,愿意大力支持康有為的變法活動。
1898年6月11日,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書,代表著戊戌變法正式開始。
戊戌變法開始后,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開始將他們推崇的政策由中央推向基層。
重點圍繞改革官制,在中央組建內閣,裁撤無用官吏,精簡政府職能,提高官僚體制運轉效率。
建立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制,學習西方的教育制度,培養新時代人才。
建立新式軍隊,學習西方兵制,提高軍隊戰斗力,并將軍權收回至光緒帝手中。
打破士農工商的傳統格局,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并鼓勵對外貿易,提高國家稅收。
在戊戌變法期間,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成立。
無數寒門學子紛至沓來,想要從這里一飛沖天,也為后續的民族思想解放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開放資本主義工商業限制的相關政策下,民族資產階級得到了極大發展,無數新興商業重鎮出現,標志著民族資產主義正式開始在時代舞臺上活躍。
可就在康有為的維新派蓬勃發展,想要大展宏圖之時,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卻坐不住了。
他們在一天天新政中聞到了危險的氣味,深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傷的他們,開始暗地里對維新派動手。
光緒帝得知消息后,決定和維新派人士先下手為強,將慈禧軟禁起來,逼她接受維新變法。
光緒帝本來就沒多少權利,更別指望維新派人士,哪來的兵力支持他們發動政變呢?
這個時候,袁世凱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中。
袁世凱手中的兵力是整個晚清時期最強的,并且他資助過維新派,還加入了維新派創立的強學會。
這在譚嗣同看來,袁世凱是個能信任的人,若將他拉攏過來,事成之后再讓光緒帝給他加官進爵,變法一定能成。
殊不知,袁世凱支持維新派并不是他有多么上進,多么的想要改革。
真實原因是因為,他是個八面玲瓏的人,一邊支持維新派,一邊支持守舊派,不管誰最后贏了他都不吃虧。
結果,譚嗣同將維新派和光緒帝準備軟禁慈禧的消息告訴了袁世凱,不出意外,袁世凱送走了譚嗣同后,轉身就將這個秘密告訴了慈禧。
9月21日,慈禧深夜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從光緒帝手中接過權力,將溥儀軟禁在中南海瀛臺之中,并宣告朝野,自己重新臨朝。
隨后軍機大臣榮祿在慈禧授意下,開始大肆在京城中搜捕維新人士。
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離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并在不久后被殺害。
在刑場上,譚嗣同笑對死亡,并高呼“人生自古誰無死,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豪言,引得無數仁人志士被其氣魄所折服。
光緒帝被軟禁,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遠走他鄉。
轟動一時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因其歷時不過百天,所以也被后世稱為百日維新。
失敗的原因
從開始的轟轟烈烈,到最后的轟然崩盤,戊戌變法可謂曇花一現。
有人說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但究其根本,袁世凱只是導火索。
康有為等人是對封建地主階級抱有希望,妄想通過相對溫和的手段完成變革,減少對國家的損傷,可是這無異于癡人說夢。
畢竟新興的維新派和人多勢眾的守舊派力量本就懸殊,又怎么可能通過幾條政令就想抹平差距,讓守舊派引頸就戮呢?
其二,是康有為等人的認知還是具有局限性,他們只是得到了光緒帝的支持。
可能在他們的認知中,君權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這也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父子這一腐朽思想。
可笑的是,以先進新思想自居的維新派,又深受儒家傳統思想中的糟粕所影響。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則是,康有為他們的變法是自上而下的,是從中央統治集團傳導到基層民眾中去的。
可是在他們和四萬萬的普通民眾的中間,還間隔著數量龐大的封建官僚集團,他們則是守舊派最大的基本盤,這也導致了維新派和基層民眾的割裂。
他們的政策可能初心是好的,可是在傳達到地方之后就變了味,甚至引起基層民眾的敵視。
最后一個原因則是,百日維新最主要的變革力量,其實是新興的資產階級。
這本質上是誕生于民間的新興資產階級,與腐朽老舊的地主階級的戰爭。
可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力量過于薄弱,既無兵力,也無財力,在斗爭中無法為維新派提供足夠的支持。
從現在強大的中國來看往昔,唯有偉人的“槍桿子里出政權”才是變法的基本。
只有將廣大工農人民團結起來,將槍桿子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保證革命的成功。
結語
綜上所述,戊戌變法的失敗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它的功績,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無畏精神卻值得我們贊頌。
也正因為有他們一次次的試錯,并為之獻出一切,才為后來者指出了一條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革命!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美好生活,都離不開他們拋灑出去的鮮血,對他們我們應該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參考資料:
1、戊戌變法百年祭——光明網1998年6月12日
2、歷史上的今天,戊戌變法開始、京師同文館成立——光明網2020年6月11日
3、趙柏田評《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新京報2021-07-30 22: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