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消息,經中美雙方商定,中方將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斯德哥爾摩與美方舉行經貿會談。
瑞典首相烏爾夫·克里斯特松通過發言人表示,此次會談主要關注“中美關系,且對全球貿易和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選擇瑞典作為談判地點,有分析認為是因其遠離中美近期博弈焦點,能讓雙方更專注于對話。
目前,中美處于5月12日達成的“90天關稅休戰期”,該協議8月12日到期。若此前磋商無實質突破,部分已暫停的加征關稅將重新啟動。值得注意的是,主動提出延長休戰期、盡快談判的是美國。
這背后是美國企業扛不住了——蘋果、波音、花旗、英偉達等企業日子并不好過。英偉達老板黃仁勛不僅穿起唐裝,還提前到中國打招呼,足以說明美國商界的壓力,他們清楚與中國撕破臉,自己會先遭殃。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財長貝森特曾坦言“中國產品像洪水一樣涌入歐洲、加拿大、澳洲、‘全球南方’國家”,這話道破了美國的尷尬:本想靠關稅壁壘困住中國產能,結果全球都在買中國產品。這讓美國意識到,單靠關稅根本拿捏不了中國。
于是,美國換了打法。此次談判議題不再局限于“關稅暫緩”,擴展到伊朗、俄羅斯石油問題及中國經濟“再平衡”等大議題。
貝森特明確表示“要將不許中國購買俄油和伊油放進下一次談判”,這意味著美國不滿足于談“貿易戰”,想借貿易平臺插手中國對外石油采購和內政經濟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分析,美國這是拿能源當談判籌碼。過去美國曾提出“四級關稅”制度,對從俄羅斯、伊朗等國進口能源的國家加征25%至100%懲罰性關稅,現在想將這一政策落實到談判中,尤其針對中國這樣的能源依賴型國家,目的是施壓讓中國在其他領域讓步。
楊水清進一步指出,這場談判已不局限于傳統貿易領域,美方把能源、科技、甚至歐盟對美國企業加征數字稅等問題都納入討論。
它本質上不是純粹的貿易磋商,而是“一攬子協議”的討價還價——美國希望在多個領域獲利,不管議題是否與中美貿易相關。
貝森特(資料圖)
這就像美國開出“總賬單”,既想在關稅上占便宜,又想在全球博弈中逼迫對手讓步,美其名曰“公平貿易”,實則是戰略壓制。
對于美國的做法,中方態度明確。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美方落實兩國元首通話共識,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礎上溝通合作,推動中美關系穩定發展。中方認為,貿易就該談貿易,別摻雜其他內容。
中國購買俄羅斯、伊朗石油是正常國際市場交易,美國沒理由要求中國跟著制裁他國。
至于“再平衡”,更像是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制造成本效率全球領先是優勢,美國與其打壓別人,不如提升自身生產能力。
貝森特此前揚言“任何繼續購買受制裁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將面臨100%的二級關稅”,這話直指中國、印度等國。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進口國,從俄羅斯和伊朗進口的石油占比超30%,這些石油價格低廉且供應穩定。若美國實施制裁,會對中國能源供應鏈造成沖擊。
貝森特(資料圖)
但中國不會妥協。能源安全事關國計民生,中國的能源戰略不容動搖。中方已多次表態,堅決反對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能源合作是中國主權選擇,外部干預毫無正當性。
即便美國施壓,中國也有應對之策。沙特、伊拉克等國的石油供應仍是重要來源;“一帶一路”倡議開辟了多個能源通道,擺脫了單一依賴風險;中國正推動能源多元化,外交上加強與中東、非洲能源大國合作,擴大進口渠道。
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更強金融話語權,能源交易不再完全依賴美元,可應對美國的能源霸權。中國也不是孤軍奮戰。
金磚國家已形成穩固經濟聯盟,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聯合應對美國壓力。隨著中印巴等國經濟聯系加深,金磚國家“去美元化”趨勢明顯。
中國能源安全戰略與這些國家的合作緊密相連,美國若一意孤行,可能推動金磚國家更緊密團結,形成新經濟力量。美國此時提出相關要求,表面受俄烏沖突影響,實際是想重構全球能源格局。
斯德哥爾摩(資料圖)
通過制裁俄羅斯石油,打擊中俄能源合作,削弱兩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話語權,以維持自身主導地位。
同時,美國希望借“制裁威脅”分裂中俄關系,斷裂兩國“能源鏈條”。但從長期看,美國的制裁威脅只能短期施壓。中國會持續推動能源戰略多元化和獨立性,美方單邊行動可能激化中美對立。
若美國一味堅持單邊主義,不僅難達目標,還可能加劇全球經濟不穩定。此次中美瑞典會談,是全面博弈的新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