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楊絳先生在《走在人生邊上》里有這樣一句話:“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這石子般的境界,真像一句沉甸甸的謎語——它不張揚,卻有無窮力量。
這世間,水流早已不只是時光了,它洶涌喧囂,裹挾著無數躁動的心奔涌向前。
我們每日里浮沉于信息洪流之中,片刻不停息地追逐著各種聲響,唯恐落后一步便遭淘汰。
那洪流奔涌向前,轟鳴著催促,拉扯著裹挾,我們如同被無形之手推動著,身不由己地往前奔去。
焦慮感如影隨形,生怕一停步便被這洶涌潮流吞噬淹沒。
人們爭先恐后往前游,仿佛慢一步就注定被拋棄——那水流早已成了裹挾我們命運的無形之手。
人總在奔忙中忘了自己原本的樣貌。可那水底的石頭卻不同,它靜默著,不為外界所動,穩穩地臥于河床之上。
我們常以為“定力”就是硬撐著不動。其實錯了,石子的定力并非對抗,而是順應水流卻又不被裹挾的智慧,是沉潛于喧囂之中卻心靜如水的境界。
水流再湍急,石子亦安然不動。它不抗拒,亦不掙扎,只是靜靜沉在河床底部,任時光之水嘩啦啦流過。
石子的力量,恰恰在于它不刻意用力去對抗水流;它深知水流之勢不可擋,于是收斂鋒芒,潛入水底,以退為進,以靜制動。
我們總以為必須奮力搏斗才能立足,殊不知有時潛入水底,反而能獲得最安穩的力量。
石子的存在,不需要誰的喝彩。它沉默,卻最接近存在本身。
石子安臥水底,它不追求成為激流中最閃耀的浪花,也不計較自己是否引人注目。它只是存在著,在水的懷抱中安然做自己。
我們總被虛浮的聲響裹挾著向前,卻漸漸遺忘了自己是誰。而石子告訴我們:存在本身已是價值,不必費心證明給世界看。
當一個人能如石子般沉潛,不爭不搶,不浮不躁,他便在這喧囂世間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安頓靈魂的錨點。
那么,如何修煉出石子的境界呢?
首先,要懂得沉潛之妙。收斂外露的鋒芒,減少對外物的執著。少些繁雜欲念,少些無謂奔忙,心自然漸漸沉下來,如石子安然臥底。
石子不貪圖什么,也不憂慮什么,因此水流如何湍急,亦不能撼動它分毫。
其次,學會“鈍感”。石子在激流之中,卻“不覺水流”。這不是麻木,而是內心不為外境所擾的深厚定力。
面對外界紛擾,若能多一份“鈍感”,少一份敏感計較,便多了一份靈魂的安穩。靜水流深,深沉者無聲,卻蘊藏萬鈞之力。
再者,涵養靜氣。靜氣是石子的底色,是心湖深處的澄明。于喧鬧中守住內心一隅,于匆忙中為自己留出片刻寧靜。
當世界喧囂不止時,能守住自己內心深處的寂靜,便是最深邃的力量。
人若真能凝練至此,活成一顆石子,那湍急的水流便不再是威脅。
你沉在生命之河的底部,任時光之水沖刷而過,內心卻靜如止水。
你不再被喧囂所困,不再被焦慮所擾。你只知自己身在水中,卻不覺水流——因為你的心早已超越水流之上。
鉆石雖被世人高高捧起,卻總怕跌碎;石子平凡,卻能在水流中守住永恒。
活成一顆石子,不是消極的退避,而是閱盡千帆后的大智慧。
唯有沉入深處,你才真正擁有自己;唯有潛入水底,你才能看清整條河流的真相。
當你某一天突然領悟了石子那不動聲色的存在,生命之河便悄然為你敞開它的秘密——原來真正的自由,就是穩穩活成自己。
水流滔滔,石子沉靜。當靈魂終于懂得潛入水底,那曾經洶涌湍急的生命之河,便會在腳下無聲流淌成一片從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