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筷子在碗里 “跳探戈”,端水杯時水灑得滿身都是,簽字時筆尖歪歪扭扭像畫波浪線…… 如果你或家人有這種手抖的毛病,別只當是 “老了沒力氣”,試試按摩這幾個穴位,或許能幫上忙。
手抖背后的 “身體警報”
手抖在醫學上叫“震顫”,常見于中老年人,但年輕人也可能遇到。比如長期熬夜后握筆發顫,緊張時端杯手抖,或是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等疾病引起的持續性抖動。
中醫認為,手抖多與“肝風內動”“氣血不足”有關。肝主疏泄,若肝氣郁結、肝火過旺,就像體內刮起 “旋風”,帶動四肢震顫;而氣血虧虛時,手部得不到足夠滋養,就像機器缺了潤滑油,動起來自然不順暢。
3 個 “止顫穴”,每天按 5 分鐘
1.合谷穴 —— 疏風鎮靜 “開關”
位置:手背虎口處,第 2 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單說,就是把拇指和食指并攏,肌肉最高處就是它)。
方法: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尖垂直按壓,每次按 30 秒松開,重復 5 次為一組,每天按 2-3 組。
原理:合谷穴是大腸經的 “原穴”,能疏風解表、鎮靜安神。就像給躁動的 “肝風” 開了個排氣閥,尤其適合緊張、生氣時突然加重的手抖。
2.太沖穴 —— 平肝息風 “調節器”
位置:腳背上,第 1、2 跖骨間的凹陷處(大腳趾和二腳趾之間的縫隙往上推,摸到凹陷就是)。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力度以微微酸脹為宜,每次按 1 分鐘,雙腳各按 3 次。
原理:太沖穴是肝經的 “原穴”,堪稱 “疏肝滅火器”。堅持按揉能緩解肝氣郁結,讓 “內風” 平息,對情緒激動誘發的手抖特別有效。
3.足三里 —— 補氣養血 “加油站”
位置:膝蓋下 3 寸(約 4 指寬),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 3-5 分鐘,每天 1-2 次,按到局部發熱最好。
原理:足三里是 “長壽穴”,能健脾胃、補氣血。當氣血充足,手部得到充分滋養,就像機器加夠了油,抖動自然會減輕,適合氣血虛弱型手抖(比如手抖伴乏力、臉色蒼白)。
搭配小技巧,效果翻倍
- 按穴時別心急,力度由輕到重,避免過度用力導致疼痛;
- 每天固定時間按摩,比如早上起床后或晚上睡前,養成習慣效果更好;
- 按摩后喝一杯溫水,幫助氣血流通;
- 平時少碰生冷食物、少熬夜,這些習慣會傷脾胃、耗氣血,加重手抖。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只能作為輔助調理方法。如果手抖持續加重,影響吃飯、穿衣等日常活動,或是伴隨肌肉僵硬、動作變慢,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中醫的幫助。
田豐主任的中醫治療
說到專業中醫調理,不得不提田豐大夫。田大夫深耕中醫治療震顫類疾病五十余年,擅長從 “肝風內動”“氣血虧虛” 等根源辨證施治,結合個體差異開出定制化藥方,再配合穴位按摩、情志疏導等綜合療法,幫助不少患者擺脫了手抖的困擾。
他始終堅持 “治其外必治其內,治其內必治其根” 的理念,用藥精準,經驗豐富,對于特發性震顫、帕金森等引起的手抖,往往能從根本上調理身體機能,讓不少患者重新找回靈活的雙手。
如果你或家人正被手抖折磨,不妨試試田豐大夫的中醫治療,或許能迎來意想不到的改善。別讓抖動困住生活,及時干預,才能早日重獲雙手的自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