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7月24日,當“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踏入中哈邊境巴爾魯克山腳下的小白楊哨所,這首鐫刻著戍邊記憶的旋律便在眾人耳畔自然回響。哨所前,排隊與“小白楊”合影的游客絡繹不絕,快門聲中,藏著代代相傳的精神共鳴。
時間回溯至1962年8月,原塔斯提哨所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扎下第一頂帳篷。1982年,戰士程福勝探親歸隊時帶回10棵白楊樹苗,在“水比油金貴”的巴爾魯克山,戰士們省下刷牙洗臉水來悉心澆灌樹苗,但最終只有一棵樹苗在風沙與干旱中頑強扎根。1983年,詞作家梁上泉來此采風,被官兵與樹苗的故事深深打動,寫下《小白楊》歌詞。歌曲經譜曲傳唱,塔斯提哨所也因此更名為“小白楊哨所”。
如今,當年的幼苗已長成30多米高、胸徑60厘米的參天大樹,與哨樓并肩守護國門。哨所也成為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也是裕民縣紅色旅游打卡地。
小白楊哨所的故事正以多元形式走向年輕一代?!吧蟼€月廣西的‘砂糖橘’們來參觀,聽得眼睛都不眨呢!”見證哨所變遷的兵團職工蔣晶華笑著說。研學團隊、網絡達人紛紛來訪,用鏡頭和文字傳播哨所故事。網絡達人劉洪濤認為,“小白楊精神代表著扎根邊防、蓬勃向上的精神品質。這種精神不僅激勵著戍邊軍人,也深深影響著每一個當地人”。他表示,他正用自己的方式,讓這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在小白楊樹前,游客們正在聽講解員講解)
從一棵樹到一種精神象征,從小眾堅守到全民共鳴,小白楊哨所的故事告訴我們:戍邊不是孤立的堅守,而是國家力量、軍民情誼與個人擔當共同書寫的篇章。過去,戍邊人用青春和汗水守護這片土地;未來,這份精神將繼續激勵著更多人,讓邊疆更加穩固、更加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