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星期一)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出生性別并非偶然?研究揭示母親年齡和基因的影響
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若家庭中已有多個同性別子女,再次生育該性別孩子的概率會高于生育異性別的孩子。數據顯示,已有三個男孩的家庭,下一胎生育男孩的概率為61%;已有三個女孩的家庭,下一胎生育女孩的概率為58%。這一結果挑戰了傳統認知中“每胎生育男女概率均等”的觀點。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956年至2015年間58,007名美國女性護士的生育數據,發現雙孩家庭中一男一女的比例較高,但在三孩及以上家庭中,同性別子女的組合更為常見。為排除父母選擇性生育的干擾,研究排除了每位女性的最后一次分娩記錄。此外,研究還發現,首次生育年齡在29歲及以上的女性,生育單一性別子女的概率比23歲以下女性高出13%。這可能與年齡相關的陰道pH值變化有關,從而影響攜帶X或Y染色體精子的受精成功率。
基因組分析表明,某些基因變異與只生育特定性別的子女相關。例如,染色體10上NSUN6基因的變異與僅生育女孩相關,而染色體18上TSHZ1基因附近的變異則與僅生育男孩相關。研究未涉及父親的影響,但由于現代家庭生育數量減少,未來納入男性因素的研究可能較難開展。
研究指出,盡管群體層面未出現性別比例失衡,但母體年齡和遺傳因素確實會影響子代性別分布。不過,該結果僅反映群體趨勢,無法用于預測個體生育性別。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傳統的射電望遠鏡依賴巨型拋物面天線接收信號,而中國臺灣最新研發的“繁忙宇宙射電巡天望遠鏡”(Bustling Universe Radio Survey Telescope,BURSTT)采用256個微型天線組成的相控陣,無需機械轉動即可覆蓋約半個可見天空。這種設計代表了射電天文學的前沿趨勢,中國大陸、荷蘭和美國加州等地也將有望在年底前啟用類似陣列。
雖然無拋物面設計會降低靈敏度,但這類望遠鏡特別適合捕捉高亮度的快速射電暴(FRB)。自2007年首次發現以來,FRB的起源依然成謎,可能涉及黑洞、超新星或磁星活動。由于傳統望遠鏡視場狹窄,近地FRB極難捕獲,而BURSTT等設備有望改變這一局面。2020年,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內探測到FRB,并將其與一顆磁星關聯,這一發現推動了全天空監測技術的發展。
除研究FRB外,新望遠鏡還能用于探測引力波事件的射電信號。傳統觀測依賴事后警報觸發,而全天空監測器可實時捕捉。此外,它們或有助于搜尋地外文明(SETI),避免漏檢間歇性信號。
中國大陸“宇宙觸角”項目、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的“Arthropod”陣列,以及美國加州“相干全天空監測器”(CASM)等設施即將投入運行。這些設備不僅有望揭示FRB的物理機制,還能通過測量星際介質對射電信號的扭曲,推算宇宙物質分布。清華大學研究團隊認為,新技術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無糖”≠無害!研究發現這種常見代糖或增中風風險
從低碳冰淇淋到生酮蛋白棒,再到無糖飲料,甜味劑赤蘚糖醇被廣泛用于各類食品中。然而,最新研究發現,這種代糖可能對腦細胞造成損害,并增加中風風險。相關研究發表于《應用生理學雜志》(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赤蘚糖醇是一種糖醇,通常由玉米發酵制成,自2001年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后,已成為數百種食品的添加劑。其甜度約為蔗糖的80%,幾乎不含熱量,且對血糖影響較小,因此備受減肥和控糖人群青睞。但近期研究顯示,它可能帶來健康隱患。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項針對美歐4000人的研究發現,血液中赤蘚糖醇水平較高的男女,未來三年內發生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顯著增加。為探究原因,研究人員用相當于一罐無糖飲料含量的赤蘚糖醇處理腦部血管內皮細胞,觀察發現:細胞產生的一氧化氮(幫助血管舒張的物質)減少,而收縮血管的內皮素-1增多;同時,細胞溶解血栓的能力下降,且自由基(導致細胞損傷的代謝副產物)生成增加。這些變化可能共同導致血管功能異常,進而增加中風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實驗中僅使用單份劑量的赤蘚糖醇,而日常攝入多份相關產品的人群可能面臨更高風險。不過,該研究屬于實驗室階段,仍需更多人體試驗驗證。
基于現有證據,研究人員建議消費者仔細閱讀食品標簽,減少含赤蘚糖醇或其他糖醇的食品攝入,以降低潛在健康風險。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北大西洋發現2700萬噸納米塑料!海洋塑料污染遠超想象
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與該國烏得勒支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北大西洋中漂浮著約2700萬噸粒徑小于1微米的納米塑料,遠超大西洋乃至全球海洋中較大微塑料和宏觀塑料的總和。相關成果發表于《自然》(Nature)期刊,首次對海洋納米塑料污染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團隊在北大西洋12個地點采集水樣,通過對大于1微米的顆粒進行過濾、干燥和質譜分析,檢測出多種塑料的特征分子。基于數據推演,估算該區域納米塑料總量高達2700萬噸。這一發現有助于解釋了長期存在的“消失的塑料”之謎——大量塑料可能以難以追蹤的納米顆粒形態存在于海洋中。
納米塑料主要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海洋:大塊塑料經紫外線分解后的產物、河流輸送,以及大氣遷移(通過降雨或干沉降)。這些顆粒不僅遍布海洋,還可能滲透整個生態系統,從微生物到人類均無法幸免。已有研究表明,納米塑料能侵入腦組織等人體深層部位,但其對生態的具體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
目前,聚乙烯和聚丙烯等常見塑料尚未在納米級顆粒中被檢出,可能是受檢測方法限制。團隊計劃擴大研究范圍,驗證其他海域是否存在同等污染。
研究人員強調,現存納米塑料無法被清理,當務之急是遏制塑料污染的進一步加劇。這項研究為全球塑料治理敲響了警鐘。(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