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亦
編輯/周雄飛
入局時宣稱要“未來進入全球前五”的小米汽車,每個動作總能牽動外界關注的目光。
近日,據DoNews、36氪等多家媒體報道,小米社招官網開放了增程系統設計開發師、燃油系統工程師、發動機懸置襯套工程師等職位,小米汽車內部已確定開發增程式電動產品,目前正在尋找增程汽車的產品突破點。由此,外界猜測未來小米汽車有望推出增程車型。
小米官網招聘信息,圖源小網官網
對此消息,連線出行第一時間向小米汽車求證,截至發稿前并未給到明確的回復。但在小米官網中,連線出行確實看到了“增程系統設計開發工程師”的崗位招聘信息。
這些消息,一時激起千層浪。小米自2021年3月宣布進入汽車賽道以來,與其造車相關的消息頻頻爆出,這也使得外界對其產品期待值拉滿,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越發內卷的當下,小米汽車選擇在增程式技術領域加碼,這背后的原因成為行業內外都想知道的答案。
何為增程式電動車?簡單說,增程式汽車就是在純電動汽車的基礎上增加燃油發動機,通過汽油燃燒做功來為動力電池充電,并不參與驅動車輛,就等于讓電動車準備了一塊“充電寶”,從而讓電動汽車擺脫續航焦慮。
增程技術較純電動路線研發所需時間更短,制造成本更低,因此選擇增程式技術路線,可以幫助車企快速實現產品體系布局和推出更具性價比的產品,來搶占市場。
基于以上兩點,在業內看來,小米汽車選擇加碼增程式技術,一方面可以豐富其未來的產品體系,形成純電+增程式“兩條腿”走路的發展路線;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出具備性價比的產品,進攻年輕人和大眾市場,與主打高端的純電產品實現配合。
只不過,“純電+增程”這招穩妥之策,已有很多車企看到并早早布局。
比如深藍品牌推出的S7,走的就是增程、純電并行路線,已連續兩月交付破萬;零跑也于今年9月基于純電C01的基礎上,推出C01增程版及C11超級增程版來搶占市場;再往前看,堅持增程路線的理想汽車,也宣布會在今年底推出純電產品。
如今,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到競爭更加激烈的下半場,稍晚上場的小米汽車有著諸多挑戰。電動+增程,會是小米汽車打動年輕人的正確方式嗎?在行業先行者都已經摘到果實的情況下,小米汽車是否還有機會?
純電+增程雙線發展,
小米汽車緊追不舍
首款產品還沒發布,小米汽車卻有了新的產品布局。
根據媒體的報道,可以了解到小米汽車內部目前已確定在純電動產品的基礎上,并行開發增程式電動車。最明顯的實證就是小米官網中出現的招聘信息,“增程系統設計開發工程師”相關崗位需求,已出現在招聘信息前列。
根據招聘信息要求,增程系統設計開發工程師需要有3年以上增程系統設計開發或供應商產品管理的工作經驗。而與之相關的動力-燃油系統工程師崗位,則被要求有5年及以上主流OEM或供應商相關開發經驗,完整量產項目經歷。
另外,據36氪報道,小米汽車目前有多代平臺在研發推進,一代平臺將于明年上市,二代平臺計劃于2025年推出。從時間進度看,增程車的推出節點可能在二代平臺之后。
這就意味著,小米汽車的增程產品,會基于新的平臺來研發,并且在純電動產品上市之后才會發布。
針對這些信息,連線出行向小米汽車求證,只給到了“請再等等小米”的回應,這也側面印證了小米董事長雷軍此前表示“近兩年不會再公開回應小米造車的進展”的決定。
回望近段時間的小米汽車,雖然其第一款量產車還未真正露出真容。但隨著量產交付節點的逼近,有關小米汽車產品的信息越來越多。
先是有順為資本投資合伙人胡崢楠通過社交平臺,曝光了小米汽車首款產品的能耗測試表現,以及產品的諜照;后有雷軍帶領團隊,親自去新疆監工產品的夏測。
再之后,市場的消息變得更加“具體”起來。據界面新聞報道,小米汽車目前正在進行試生產,每周大約可生產50輛樣車。而試生產,是新車量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該媒體援引知情人士說法表示:“小米汽車預計在最近兩個月拿到工信部部的批文,最遲年底前可獲批,然后可以開始量產。”
量產需要工廠,更需要工人。連線出行在某招聘App中看到,小米汽車亦莊工廠又在大規模地招聘操作工,工作內容包括壓鑄/沖壓/車身/涂裝/總裝/電池車間,薪資水平在5000-8000元,具體會根據個人能力定薪。
小米在某招聘平臺的信息,圖源某招聘App截圖
不僅如此,天眼查數據顯示,小米成立了武漢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小米景明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分別為雷蘊、李肖爽,注冊資本均為1000萬人民幣,經營范圍均包括電子產品銷售、汽車銷售、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二手車經紀、小微型客車租賃經營服務等。這也意味著,小米汽車的銷售渠道,也正在謀劃布局。
在上述招聘App上,連線出行發現,小米汽車開始公開招聘門店店長職位。月薪給到了30000-50000元,在職位信息中,還注明了“北京/天津/太原/石家莊等持續招聘中”。
小米在某招聘平臺的信息,圖源某招聘App截圖
以上這一切,都印證著一個事實——小米汽車的首款產品,已是萬事具備。而讓小米做出布局增程式技術的決定,或許是看到了行業的變化和趨勢。
在剛剛過去的9月,主打增程式產品的理想汽車,銷量再創新高,共計交付新車36060輛,同比增長212.7%,創單月交付量新高。但理想汽車CEO李想并不滿足于這個成績。
在今年初的媒體溝通會上,李想提出目標:到2027年,理想汽車要在20萬元以上乘用車占據35%的市場份額;2030年,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對標特斯拉與蘋果。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理想正基于增程式產品的基礎上,布局純電產品體系。按照李想此前做出的預告,會在今年底前發布一款純電的MPV產品;在明年理想發布的四款車型中,有三款是純電車型。
看到理想憑借增程式電動車銷量快速增長后,此前主打純電產品的零跑、哪吒們也開始“反向”布局。
上月,零跑汽車發布了起售價為14.58萬元的超級增程C01車型,需要注意的是,零跑C01此前一直都是純電版本,這也幫助其品牌實現宣稱的“雙動力”戰略落地。
與此同時,可以看到與零跑同時第二梯隊的哪吒汽車,也在旗下哪吒S中布局了純電版本和增程版本;隔壁的深藍汽車,同樣在純電S7的基礎上,推出了增程版本的S7。
前有理想、零跑和深藍,現在小米汽車也進場布局,純電+增程式“兩條腿”走路的行業趨勢愈發明顯,而這些車企會對此布局,自然不是沒有原因的。
為何都要“兩條腿走路”?
在市場里,一家行業重注一個賽道,需要前瞻眼光以及一腔孤勇。當行業大多數玩家都在押注時,往往說明賽道前景十分廣闊。
在越來越卷的新能源車賽道上,既符合新能源汽車特征,同時又可以滿足更多應用場景的增程式電動車,正在成為玩家們公認的“前景廣闊”的賽道。
蓋世汽車研究院終端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增程式乘用車銷量達31.4萬輛,同比增長159.08%,較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增程式汽車成為新能源車企提高銷量的新機會。
究其原因,一方面,當前,全球范圍內尤其是我國正在大面積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但一直以來,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續航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雖然續航里程已經由原來的100-200公里提升至當前的600-800公里,依然無法消除消費者對于續航的擔憂。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基礎設施還未完善,如充換電基礎設施的覆蓋率及充電速度,依然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
正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所說,2023年1-7月的純電動乘用車國內零售251萬臺,新建41萬個公樁和130萬個私樁。純電動乘用車的國內零售規模,公共充電樁如果與私樁看做1:1的用戶服務數量對比,則車樁比是1.5:1,充電樁是不足的。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增程式技術可以通過燃燒燃油來為新能源汽車“充電”以續航的方式,似乎可以部分緩解續航焦慮。
這似乎給了身處特斯拉、“蔚小理”身后的造車新勢力們一個新的“解法”,這其中自然包括像小米汽車這樣的“新新勢力”。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之下,小米汽車自然不會選擇單純依靠純電車型去打強敵環伺的市場。反之,如果以當前市場看來反響不錯的“電動+增程”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或將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因此,姍姍來遲的小米汽車勢必要趕上這股熱潮。此外,對于小米而言,電動+增程兩條腿走路的話,實質也拓展了小米的產品體系,讓消費者多一個選擇,何樂而不為?
再加上此前小米首款純電車型的曝光,業界的評價多為“外觀設計并沒有過多亮點”。這也意味著,單純靠純電去搶市場,可能有些難度。
畢竟,純電產品市場上的內卷程度已經非常之高,各大品牌的產品雖談不上絕對成熟,但至少是在真正的市場歷練多年的成熟產品。而發展增程產品的好處就在于,技術難度較上純電產品相對更低,且成本也更低。
更為重要的是,用純電+增程式“兩條腿”走路,也有利于小米延續自身性價比的標簽。
小米自成立以來,性價比就是其非常明顯的標簽,無論是當年的小米手機掀起行業變革,小米也憑借打出性價比這張牌,讓小米在智能手機行業中快速占據了有利位置。
雷軍,圖源小米官網
而這樣的做法,或許也能沿用到新能源汽車行業。因為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電池是最核心的零部件,也是整車成本最高的部分。而所有增程車的電池包度數最大也不會超過40度,對比純電車型動輒80度和100度的超大電池包,其整車成本可以實現降低,即使加上一臺不到萬元的增程發動機,成本同樣也下降不少。
電池價差一方面會影響整車實際售價,廠商還可以將這部分成本轉移到其他配置中去。如更大的車內空間、更舒適的功能配置、更高階的智駕硬件、更強的底盤硬件等,最終,增程車要么比同級純電價格便宜,要么就更大更豪華。
這就意味著,選擇了增程電動車,小米汽車不僅可以延續自身熟悉的性價比優勢,更加重要的是,還能幫助小米汽車同時覆蓋高端+大眾市場,實現對新能源汽車全價格帶的產品覆蓋。
雙線并行,能助小米汽車更好趕路嗎?
自2021年雷軍宣布新任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席執行官,要“押上人生所有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后,小米在汽車業務上投入巨大。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汽車的業務首期投資100億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100億美元。
如此龐大的投資體量,確實需要“押上人生所有聲譽”。但至今為止,小米汽車首款車型尚未亮相,第二款車型又被曝出要追趕增程電動車的潮流。
這樣的進度,也讓外界不免質疑:電動+增程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真的可以承載小米汽車進入新能源汽車前五的夢想嗎?
按傳統車企的發展速度,僅2年多就進入試生產階段、每周生產大約50輛樣車的效率已經非常高了,但小米汽車在國內造車新勢力的競爭中,已是落后了幾個身位。
從目前的狀況看,無論是在純電還是增程賽道上早已擠滿了眾多玩家,競爭早已白熱化,小米汽車要如何追趕也是一個問題。
就當前市場來看,早已進入快車道的新能源車型可謂層出不窮,在行業嚴重內卷中,不少車型開始了比拼配置、比拼價格、比拼場景,以期在市場上開辟一條新的道路。連線出行曾在《》一文中對此進行過詳細闡述。
此外,2022年,造車新勢的“蔚小理”三家的交付量分別為12.2萬輛、12萬輛、13.3萬輛,彼此不分伯仲,呈現出明顯的“三國鼎立”之勢。到了2023年,蔚來、小鵬和理想三家車企,都已實現了遠超去年的成績表現。
除了國內廠商的夾擊外,新能源車企們從去年開始開始打價格戰,整體價格還在持續下探,不少國內車企的價格分布空間被打亂。復雜的行情、擁擠的賽道、殘酷的競爭,未面世的小米汽車面臨的挑戰很大。
站在行業角度看,盡管大家都明白,增程車可能只是走向純電的過渡,未來市場一定屬于純電,但沒有人知道過渡期會是多久。就當前來看,至少五年內,兼顧續航和舒適的增程車,仍然是絕大多數用戶的備選方案。
即使看起來利好不斷,但問題是,面對競爭對手早已成熟的增程技術,小米汽車能否突圍?畢竟早早入局增程的車企們已經把目光聚焦在行業真正痛點上,即純電續航里程、以及百公里油耗上。
比如在前段時間剛結束的AITO新品發布會上,搭載了增程系統的新款問界M7,純電續航達到了240公里,綜合續航達到了1300公里+;而在更早之前,零跑讓旗下的增程式C01純電續航達到了316公里,一度成為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
而在純電賽道上,從今年上海車展以來,800V快充已逐漸成為眾多車企的補能標配,以盡可能做到用較短的時間,充更多的電,以緩解車主們的續航焦慮,以及優化補能體驗。
從以上分析看,小米汽車想要通過純電+增程式“兩條腿”,追趕跑在前面的諸多玩家,有著諸多挑戰需要解決。而對于小米汽車而言,也有一個很好的機遇擺在它面前——車手互聯。
目前,車手互聯已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的一個熱門趨勢,前有吉利聯合魅族落地了車手互聯,后有蔚來也推出了自家的智能手機NIO Phone,來與自家的電動車產品搭配實現車手互聯。
作為以智能手機起家的小米,已有十多年的手機研發經驗,再加上目前也親自下場造智能汽車,在智能汽車行業專家王軍看來,基于在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兩個領域都實現了自主研發和制造,說不定小米汽車在車手互聯領域可以帶來新意,并且取得優勢,畢竟車手互聯領域還不成熟。
汽車行業研究員張翔也表示,當前小米汽車仍有機會。“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整個市場燃油機的保有量仍是大頭,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在4-5% 左右,所以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前景非常巨大。”
他進一步對連線出行解釋稱:“小米較同行進入市場晚,也有一定好處。此前一些先入者走了一些彎路,小米汽車作為后來者,可以吸取前者的經驗,從而讓自己跑得更快。”
2024年,也就是明年,是小米汽車一直強調的首款產品上市時間點,與此同時,這也是寶馬、奧迪、大眾等燃油車玩家,以及蔚小理等眾多新能源車企推出新產品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當小米汽車首款產品上市之時,必然會進入眾多純電動車產品的圍攻中。這樣看,或許加碼增程式路線,正是小米汽車想要破局的舉措之一。
連線出行認為 ,小米汽車想要在圍攻中真正勝出,必須要在一眾玩家中找到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以及拿出更多的殺手锏。而小米汽車最終具備多強的競爭力,決定了小米集團未來的想象空間有多大。
(本文頭圖來源于小米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