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人們的交流方式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這些便捷的交流方式被用于經濟活動,特別是借貸行為時,一旦出現問題,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近期,一起僅有微信轉賬記錄,無借條的民間借貸案件在湖南省平江縣人民法院審結,依法判決被告湛某償還原告劉某借款本金6900元
基本案情
劉某與湛某系朋友關系,2023年6月19日湛某以投資需要資金周轉為由,向劉某借款,劉某當即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向被告支付了8900元。借款后,劉某多次向湛某催款,湛某總計還款2000元,后經劉某多次電話催討,湛某以多種理由搪塞,至今沒有償還,無奈原告起訴至法院。
法院審理
法院審理認為,本案中,湛某向劉某借款,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雙方的借貸合同自劉某通過微信向湛某支付借款時成立,雙方借貸關系合法有效。湛某借款8900元,并已還2000元,雙方并未約定還款期限,因此劉某可隨時要求湛某償還借款。因此對于劉某要求湛某償還6900元借款本金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法官寄語
借條為民間借貸關系最原始的憑證,隨著手機支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熟人之間借款都是通過微信支付寶直接轉賬的,那么通過線上轉賬的方式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呢?答案是可以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九條規(guī)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視為合同成立:(一)以現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時;(二)以銀行轉賬、網上電子匯款等形式支付的,資金到達借款人賬戶時。所以當事人通過線上轉賬,雖沒有出具借條,但也可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向對方轉賬時一定要查清對方微信賬戶是否屬于借款人本人,以及要有清晰借款表示的聊天記錄,轉賬時備注寫清借款原由,以便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供稿:梅仙法庭
編輯:彭晶晶
初審:方堅強
復審:林雄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