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自信的孩子未來生活品質更高。而不自信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抑郁和問題行為的概率更高。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總希望孩子有信心走下去,如何培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是家長們都在積極探索的事情。
我發現了3個可以讓孩子變自信的家庭密碼,分享給大家,一起來幫孩子打開自信大門。
01 擅長表揚孩子
很多家長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秀,所以才會經常受到表揚。自己家的孩子啥也不是,不揍他就不錯了,怎么去表揚他。”
但其實,那些成長快、自信的孩子,毫無例外他們的父母都擅長表揚。
山東省高考狀元孟令昊說過:自己的爸爸媽媽特別懂自己,從來都是鼓勵和引導,即便是考砸了,也都一直安慰他。
我們的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優秀,如果父母能從孩子小時候開始,關注他的行為,并持續性的給予表揚,孩子一定能收獲滿滿的自我肯定感,擁有一種“我做了就一定能行”的強大自信。
有些家庭努力告訴孩子去找尋“怎么樣更行”的方法,有些家庭卻一直在尋找“孩子不行”的理由。
父母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但方法大不相同,結果也大相徑庭。
聰明的家長一定要學會正確的表揚孩子:
1、多描述孩子的正向行為,加強好的行為,把“你XX地方做的不好”改成“你XX地方做的很好。”
2、夸贊要及時,做的好的地方及時夸,不要攢著。
3、多表揚孩子能做的,比如努力、勤奮,少表揚孩子改變不了的,比如聰明、漂亮。
4、 讓孩子在“表現良好”中獲得“真實自信”,而非在“感覺良好”中獲得“虛假自信”,夸獎要基于事實,要學會合理的稱贊孩子。
02 擅長“放養”孩子
都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養孩子是要松弛有度,愛和自由同行的。
很多家長覺得,學習好的孩子,優秀的孩子,肯定家里管的特別嚴,但是放眼現在優秀的孩子,大多數家庭都是非常“民主”的。
澎湃新聞曾對全國29名省級高考狀元進行采訪,被問到:父母是否會干預你的學習時,86.21%的狀元表示幾乎不會,13.79%的狀元選擇偶爾會,選擇經常會的為零。
在自信這個問題上也是如此,用心理學的“超限效應”解釋就是,父母干預、強迫的越多,孩子越叛逆,越差勁。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學習,家長永遠只是陪伴者,是顧問的角色,不能是孩子人生的“掌控者”,成長路上的“資本家”。
在一定的規則范圍內,讓孩子去動手,去經歷,孩子能力提升更快。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生活中主動性會更好,也更自信。
03 允許孩子失敗
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失敗被挫敗,所以選擇幫孩子解決所有問題,并且告訴孩子:“你做不好,會失敗,還是我來幫你吧”,剝奪好孩子動手能力,包辦一切,根本不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做錯了就“暴跳如雷”,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做了,做了也不自信,因為擔心做錯了被家長批評。
其實“失敗”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允許孩子積累失敗的經驗,同時理解并接納孩子失敗時的任何情緒。
但是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鼓勵孩子去思考接下來要采取什么行動減少這種痛苦,怎么去克服困難。
失敗——思考取勝方法——可能再失敗——在試試其他方法——獲勝——建立自信。
而這種通過自己努力和思考,解決難題,克服困難收獲的自信,是多少夸贊也替代不了的。
人生海海,自信是前行的動力,多允許孩子去嘗試,去失敗,和孩子一起打造一個“戰勝失敗”的記憶箱,當孩子需要自信時,打開它,這些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的成就感就是孩子前行的動力,父母的陪伴和鼓勵,讓孩子有自信迎接每一個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