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些事兒》第三卷“三國鼎立”已經連載完畢,下面接著連載第四卷“三家歸晉”。
第一章:諸葛恪輔政
孫權駕崩后,孫亮繼承皇位登基為帝,大赦天下,更改年號為“建興”。孫亮即位后,下詔任命諸葛恪為太傅,滕胤為衛將軍兼領尚書事,呂岱為大司馬,呂據為右將軍,陸抗為奮威將軍,朱績為鎮東將軍。
接著,孫亮任命岳父全尚為城門校尉,封爵都亭侯。當時,全氏家族一門五人封侯,高居重要職位,護衛在皇帝孫亮左右,而自東吳立國以來外戚貴盛顯赫者沒有一家比得上全家的。至于其他文臣武將,他們也各有封賞。
諸葛恪全面主持吳國朝政,取消監視制度,裁除軍政冗員,免除拖欠的賦稅,取消貨運關稅。諸葛恪頒布的各項政策都顧及了百姓的利益,給大家帶來了實惠,因此吳國上下無不歡悅。這一系列惠民政策為諸葛恪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以至于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百姓引頸相望想目睹一下他的風采。
諸葛恪秉政后,不想讓宗室諸藩王駐守長江沿岸的軍事要地,便讓小皇帝孫亮下詔收回藩王們手中的兵權,并勒令他們盡快搬家。當詔書下達到藩王們手中,齊王孫奮十分氣憤,拒不服從命令。為了抗議,孫奮多次越軌法度行事,向諸葛恪施壓——我是吳大帝孫權的兒子,就是不聽從你諸葛恪授意之下的詔令,看你能把我怎樣?
作為執政大臣,諸葛恪態度強硬,馬上給孫奮寫了一封親筆信,嚴厲譴責孫奮不聽從朝廷安排,心懷輕慢之意,蔑視王法。在信中,諸葛恪向孫奮列舉了一些歷史上違背詔令、不遵法度的人最后落得身敗名裂的故事,更是告誡其應深以魯王孫霸為戒以改變自己的違令行為,謹慎小心地做一個好臣子以盡力敬奉朝廷,這樣才能平安富貴地過一輩子;如果執迷不悟,一切后果自負!
當年,魯王孫霸因有非分之想而萌生奪嫡爭儲之心,最后被父親孫權賜死。如今,諸葛恪舊事重提,要孫奮以此事引以為戒,其用意不言而喻。
孫奮收到諸葛恪的箋書后非常恐懼,頓時腦子“清醒”了。孫奮十分清楚,如果他不執行該詔令,下次等來的可能就是一道賜死詔書了。盡管孫奮內心十分不愿意,但他也只得順從地交出兵權從南昌移居豫章郡,從此后做一個“手無寸權”的王爺。
瑯邪王孫休不敢抗議,只得按照朝廷的安排默默地從虎林移居丹楊郡,反正抗議也沒有用,還不如給朝廷留下一個好印象。
諸葛恪是孫和之妃張氏的舅舅,所以諸葛恪這次“削藩”并沒有下令強制將孫和遷居外地。當然,孫和作為一個廢太子,是不可能再掀起風浪了。
就這樣,孫權臨終前的精心布局一下子就被諸葛恪破壞了。在解除地方威脅之后,諸葛恪的權力再也沒有人能夠限制了,并即將走上權臣之路。
東興之戰
孫權駕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魏國,但魏、吳兩國一直是死對頭且已經斗爭了五十多年,因此這個消息對魏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于是,魏國許多將領都很興奮,覺得趁吳國國喪之際揮師攻打不失為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諸葛恪見魏國蠢蠢欲動,為了防備敵國乘機出兵突襲吳國,決定加強國防措施,重修東興大堤。早在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剛稱帝不久的孫權為了阻擋魏國大舉進攻吳國,遂在東興濡須水上修筑東興大堤作為軍事防護堤。后來,孫權征伐淮南地區,在巢湖內被魏國水軍打敗,一怒之下廢棄了這條大堤而不再修治。
如今,諸葛恪重新看到了東興大堤的軍事價值。東興位于今安徽含山縣西南,與巢縣相接,而筑堤憑險扼守至少能暫時擋住長江北岸的魏國大軍大舉深入吳境。
建興元年(公元252年)十月,諸葛恪率軍親臨東興巡察,并在當地征集大量民眾再次修筑東興大堤。為了更好地防范魏國偷襲,諸葛恪派人在東興大堤左右兩端依山傍水各自建筑一座城池以作為掎角之勢,既能保護東興大堤,又能抗擊來犯之敵。東興大堤竣工后,諸葛恪率大軍返回建業,命令將軍全端負責駐守西城(西關),都尉留略負責駐守東城(東關),并給每座城池留下一千名士兵守城。
魏國前線將領見吳國修建東興大堤,認為吳軍進入自己疆界,恥于受辱。鎮東將軍諸葛誕向司馬師上表,提議分兵三路攻吳,并分析道:“如今,趁吳國深入內地侵略,可以派王昶逼取江陵,毌丘儉攻向武昌,以牽制吳國上游的兵力。然后,挑選精銳之師直攻東興兩城,等到他們援軍趕到,我們已大獲全勝了。”
諸葛誕認為東興兩城守軍極少,只要率領大軍兵臨城下就能快速攻下來,一旦占領了吳國的軍事要地,戰略意義不可謂不大。魏國其他邊防將領見諸葛誕向司馬師請戰伐吳,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以及鎮南將軍毌丘儉等人紛紛上表,獻計伐吳。
司馬師一下子接到這么多不同的伐吳方案,不知道該聽從誰的,便向尚書傅嘏征詢出兵意見。
傅嘏為人才干練達,極有軍政見識。當傅嘏看了王昶等人的伐吳方案后,他發現每一個方案都存在不足之處,便對司馬師分析道:“現在朝里議論紛紛,有的人想要乘船橫渡長江在水面上排列戰船,采取強攻的辦法進攻吳國;有的人想要兵分四路并進,一起從不同方向進攻吳國的城池;有的人想要大規模屯田,觀察形勢后再伺機而動。誠然,這些都是攻取敵軍的通常辦法,但是自從我們訓練集結伐吳部隊以來前后已經有三年時間了,而敵人早已知曉我們的情況,所以我軍已經不是一支可以出其不意進行偷襲敵軍的部隊了。況且,魏、吳為敵將近六十年了,吳國早已經做好了各項防備工作。雖然敵國的君臣是偽立的,但他們患難與共,而如今他們新喪元帥(指孫權駕崩),全國上下都擔憂危機。因此,他們害怕我們乘機出兵,早已經把戰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憑借險要堅守城池。目前,我軍想通過走水路的方式將戰船排列在江面上強渡長江進攻吳國,這條計策顯然是很難成功的。綜合來看,只有在邊境一邊大規模屯田,一邊進軍蠶食敵土,這樣做不僅能讓自己的后方穩固,而且也能夠根據不同情況調整出兵伐吳的方案。”
接著,傅嘏又為司馬師獻出自己的萬全之策,其良策包括七個方面:
一、我軍奪取敵方的肥沃土地,將敵人逼退到貧瘠土地上;
二、嚴明軍隊紀律,不允許士兵欺壓劫掠百姓;
三、在邊境地區實行招撫懷柔政策,誘使吳國軍民自動投降歸附;
四、從遠處開始設置偵察聯絡哨所,不能讓敵國間諜來打探軍情;
五、逼退敵軍,限其耕作;
六、軍隊就地解決口糧,食用積儲的糧食,不需分兵從他處運糧;
七、多派間諜進入敵國,及時掌握敵軍消息,從而迅速作出征討突襲的決斷。
簡而言之,傅嘏的計策是這樣的:一是搶奪肥沃土地,從農業生產方面限制對方經濟;二是軍隊令行禁止以及實行招撫懷柔政策,爭取人心所歸;三是軍隊推行軍屯,自給自足;四是發動間諜戰,廣泛搜集對方軍事情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司馬師聽了傅嘏的計策后,雖然覺得很有道理卻不想采用,因為這個計策太耗時間了,照此執行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打敗吳國。
此時,司馬師為了能夠快速提升政治威望,迫切需要一場大勝來樹立自己的威信,畢竟軍功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而如果他一上任就能打敗宿敵吳國,那無疑是證明能力的最好辦法。
司馬師抱著僥幸心理不采納傅嘏意見,依然決定出兵伐吳。不過,司馬師稍微修改了“四路并進”的出兵方案,改為兵分三路伐吳。這個方案的具體出兵路徑是這樣的:
一、王昶負責進攻南郡,此為西路軍;
二、毌丘儉負責進攻武昌,此為中路軍;
三、胡遵和諸葛誕負責進攻東興,此為東路軍。
在這三路伐吳部隊中,東路軍是主力部隊,人數多達七萬人。
各路大軍出征前,司馬師提升自己的弟弟司馬昭為都督,作為監軍統領胡遵和諸葛誕襲擊東興。
司馬昭督率步騎兵七萬人到達東興后,胡遵、諸葛誕等人將部隊安置于大堤之上,命令各部趕造浮橋渡湖,分兵進攻東興兩城。雖然東興兩城兵力不多,每座城池只有一千名守軍,但由于城池建筑于高險之處,所以魏軍只能抬頭仰攻,發揮不了大兵團作戰的優勢。盡管魏軍人數遠遠多于守城吳軍,但他們的兵力優勢起不了大作用,而面對這樣易守難攻的城池,一時之間難以攻拔。(《三國志》:“遵等敕其諸軍作浮橋度,陳于堤上,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當年,諸葛亮用幾萬人馬進攻只有千余守軍的陳倉城,進攻二十余日尚且攻不下。由此可見,堅城不是那么容易被攻克的。
魏軍圍攻東興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建業。諸葛恪明白,盡管東興兩城暫時能擋住魏軍的進攻,但如果對方不計傷亡用車輪戰日夜攻城,則是可能破城的。因此,諸葛恪不敢怠慢,親率四萬救援大軍日夜兼程趕往東興救援。為了趕速度,諸葛恪派遣將軍留贊、呂據、唐咨、丁奉等人為先頭部隊,走小路先率領一部分軍隊去救急。對此,有一些吳將不以為然地說道:“敵軍聽說太傅親自率領大軍前來,等到我們上岸他們就會聞風而逃的。”
不過,丁奉不贊同諸將的意見,分析道:“事情并非如此!敵人動員了全國的力量攻伐,調集許昌、洛陽的全部軍隊大規模前來進犯,想必一定是有了全盤規劃,豈能空手而歸?我們不應指望敵人不戰而退,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戰勝敵人。”
丁奉是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的老將,他曾經在甘寧、陸遜、潘璋等人麾下當小將,跟隨吳國先輩名將們南征北戰。丁奉以驍勇而聞名,作戰時奮不顧身,經常能夠斬將奪旗,勇冠全軍。丁奉累積戰功逐漸升為偏將軍,成為一名能獨領一軍的將領。孫亮登基為帝后,丁奉被提拔為冠軍將軍,晉封都亭侯。
作為先鋒部隊的指揮官,丁奉敏銳地意識到只有快速率軍到達東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地襲擊敵軍才能迅速解圍,畢竟己方總兵力不占優,面對面硬戰勝負難料。
于是,丁奉對友軍將領們說道:“如今各軍行動遲緩,如果敵人提前占據有利地勢,我軍則難與他們爭鋒了。”言罷,丁奉讓參與救援的各支部隊給他的部隊讓路,并統率自己麾下三千人馬晝夜不停地向東興挺進——兵貴神速,長途奔襲。
時值隆冬十二月,北風凜冽,寒氣襲人,大雪下得正緊。這種極端天氣,顯然不是適合行軍打仗的時候。于是,魏軍眾將領放松了警惕,他們聚會高談、飲酒取暖,渾然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慢慢地襲來。
此時,丁奉親率本部三千士兵正馬不停蹄地馳援東興。吳軍迎風前進,僅用兩天時間就到達前線搶占有利地點——徐塘。
由于天降大雪天寒地凍,魏軍無法攻城,諸將便趁著空隙時間擺酒舉行宴會。丁奉看到魏軍先頭部隊兵力比較少,馬上看出了戰機,對部下們說了一句激勵的話:“諸位奪得封侯爵位和官職賞賜的機會就在今天了!”
于是,丁奉命令士兵們脫去鎧甲頭盔,舍棄長兵器,丟掉長槍矛戟,只帶短刀盾牌。丁奉如此做,一則輕裝上陣,容易殺敵;二則麻痹敵軍,讓敵人產生輕敵心理;三則激勵己方士氣,置于死地而后生。
果然不出丁奉所料,魏軍見吳軍雪天里赤身露膊、裸衣上陣且手中只拿著短刀便絲毫不在意,以為這些吳軍將士瘋了——這副打扮怎么能打仗呢?
魏軍縱飲笑鬧,他們看著吳軍的“笑話”,絲毫沒有派兵防備丁奉偷襲。
當然,丁奉是會把握住這種難得的殲敵機會的。
丁奉身先士卒,率先裸衣上堤。在丁奉的激勵之下,三千名吳軍士氣高漲,他們都盡力爬上了大堤。接著,丁奉一頭沖進敵營,縱兵砍殺魏軍。
魏軍遇襲,被殺得措手不及,頓時亂成一團,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吳軍勢如破竹,馬上攻破了魏軍先頭部隊的營寨,擊潰敵軍。
就在魏軍紛亂之際,適逢呂據、留贊等人也率部及時趕到。呂據等救援部隊一上岸,就鼓噪吶喊地加入戰斗之中,拼命砍殺魏軍,展開了一場痛快淋漓的戰斗。有了友軍的助戰,丁奉如虎添翼,勢不可當,猶如猛虎下山。魏軍前鋒部隊潰敗,逃兵沖散了后方的大部隊,于是駐扎在東興的七萬魏軍兵敗如山倒并四散逃走,人人爭相搶渡浮橋逃命。
吳國鎮南將軍朱異趁機督率水軍攻打浮橋,配合友軍圍殲逃亡之敵。
就這樣,數萬魏軍一下子都擠到浮橋上,人人都想盡快逃離戰場……
當然,數萬倉皇逃命的魏軍所產生的重壓是不同小視的,于是浮橋不堪重負橋壞繩斷,大批魏軍紛紛跌入水中,溺死者不計其數。在后面逃命的敗兵,不知道前方浮橋已斷還不斷向前擠,更是又造成了嚴重的踩踏事故,導致大量魏軍命喪戰友腳下。在混亂之中,魏國樂安太守桓嘉等人落水淹死。此一戰,魏軍幾乎全軍覆沒,死者數萬人。(《三國志》:“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于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恒嘉等同時并沒,死者數萬。”)
丁奉勇冠三軍,其神勇程度堪比當年合肥城下的張遼。丁奉僅用三千人馬大破數萬敵軍,一戰便創下了諸多紀錄。東興之戰是丁奉的成名之戰,此戰奠定了他的名將地位。
正在進攻南郡的王昶以及進攻武昌的毌丘儉,他們在聽聞主力部隊東路軍的敗訊后不敢戀戰,各自燒毀營地當機立斷地率軍撤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魏軍在東興前線各部一敗涂地,唯有徐州刺史石苞所領的部隊全身而退。石苞的出色表現,被司馬昭看在眼里。不久之后,石苞將會受到重用,被擢升為奮武將軍,成為三國時代后期的重要將領。
東興之戰,吳軍大獲全勝,收獲滿滿,繳獲了大批戰利品。據史料記載,吳軍繳獲魏軍車輛、牛馬、驢騾數以千計,兵器、物資等戰利品堆積如山,數不勝數。
吳軍一舉擊潰敵軍,取得了一場大勝利。諸葛恪整頓隊伍,凱旋回到建業。值得一提的是,在東興之戰中,吳國叛將韓綜擔任魏軍前線指揮官(前軍督),也在此戰中被斬殺。韓綜是吳國名將韓當之子,在其父韓當病亡后,孫權命令他防守武昌。然而,韓綜淫亂不軌,為非作歹,不守法度。孫權因為韓當生前為吳國做出很大貢獻,功勛卓著,所以并沒有派人將韓綜抓起來治罪。但是,韓綜做了很多壞事內心恐懼,害怕孫權有朝一日改變主意,便決定叛逃到魏國。于是,韓綜用車載著父親韓當的棺木,帶著家眷及親兵男女數千人逃奔到魏國。魏國為了策反吳國更多人前來歸附,任命韓綜為將軍,賜爵廣陽侯。更加可恨的是,韓綜為了向新主人賣好,經常帶著魏兵侵犯東吳邊境,殺害吳國百姓。對此,孫權氣得火冒三丈,對韓綜切齒痛恨,恨不得親手抓住這個叛徒將之凌遲處死。如今,諸葛恪在亂軍之中找到韓綜的尸體砍下他的頭顱帶回建業,放在吳國的太廟里祭慰孫權的在天之靈。
戰后,吳國論功行賞,獎勵有功之臣。諸葛恪作為三軍統帥,此戰功勞最大。吳主孫亮下詔加封諸葛恪為陽都侯,晉位丞相,兼任荊、揚兩州州牧,督管全國所有武裝部隊,另外還賞賜一百斤黃金、二百匹駿馬、絲帛及棉布各一萬匹。丁奉被提拔為滅寇將軍,晉升都鄉侯。留贊因功被提升為左將軍,而其他的功臣也各有賞賜。
諸葛恪取得東興大捷后,權勢和威望達到頂峰,名聞天下,一時風頭無兩。于是,春風得意的諸葛恪產生了輕敵心理,認為魏軍也不過如此。不過,在不久的將來,輕敵大意的諸葛恪將最終會嘗到苦果。
司馬師的手段
魏軍大敗回國后,舉國嘩然。魏國七萬大軍一敗涂地,數萬人被殲滅,實在有損國家顏面,對此滿朝公卿議論紛紛,強烈要求追究諸將的戰敗責任,并將他們罷官降職。面對朝廷一邊倒的輿論,司馬師頂住了壓力,誠懇地向群臣檢討道:“我沒有聽從好建議,才造成這樣的后果。此次戰敗是我的失策,諸將有什么罪過呢?”
作為監軍,司馬昭也難辭其咎。為了避人閑話,司馬師下令削去司馬昭的爵位。當然,這只不過是象征性“懲罰”而已。
打了這么一個大敗仗,司馬師卻堅決不處罰參戰諸將,把戰敗責任全部包攬在自己的身上,并且只處罰司馬昭一人。——我們不得不承認,司馬師這招實在太高明了!
司馬師這樣做,一則樹立了一個敢于負責任的大國領導人的光輝形象,二則讓眾將心存感激死心塌地地為他效力,三則顯示自己大義不避親、任人不唯親且有利于收買人心。
不過,司馬師為了防止邊防將領長期坐鎮一地容易在當地樹立自己的勢力,便借此機會將他們的職位及其防區相互對調。于是,司馬師任命諸葛誕為鎮南將軍,離開原來駐地揚州都督豫州;毌丘儉為鎮東將軍,離開原來駐地豫州都督揚州。
司馬師完美處理了這起公關危機,又借故調離手握重兵的邊防將領,其執政手段可見一斑。
司馬昭見長兄司馬師只處罰自己,心里不服氣,便向自己身邊的人詢問道:“近日之事,應該由誰來承擔過錯?”
王儀答道:“罪責在于元帥。”王儀是司馬昭麾下的司馬,為人耿直,敢于說實話。
司馬昭聞此言,大怒道:“王儀,你是要委罪于我嗎?”
司馬昭作為這次伐吳戰爭的都督兼監軍,盡管敗仗不是他親自指揮的,但好歹他也是名義上的元帥,責任肯定是一定有的。但是,司馬昭是一個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盛怒之下下令斬殺了王儀。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此時司馬昭的手段與水平與其兄司馬師相比較確實有一段距離。不過,司馬昭后來逐漸成長起來,能夠很好地承擔起司馬家族的重任。
話說魏軍伐吳之時,蜀國趁機策動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造反,攻打雍州郡縣。雍州刺史陳泰隨即上疏,請求從并州調兵,聯合雍州之兵一起前往鎮壓羌胡叛亂。司馬師批準了陳泰的請求,但想不到的是征兵的消息傳到并州后引起了當地騷亂。并州胡人不愿接受額外多出來的兵役、徭役,抵觸應召遠征,強烈反對該舉措,因此雁門、新興兩郡發生叛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雍州的叛亂還沒有解決,如今并州又發生了新的叛亂。毫無疑問,陳泰的征兵之舉激化了當地矛盾從而引發并州叛亂,理應負責這次叛亂的主要責任。
并州叛亂的消息傳到朝廷后,很多大臣強烈要求嚴懲陳泰。司馬師為了保護陳泰,再次站出來包攬所有過錯,對群臣解釋道:“這是我的過錯,不是陳泰的責任!”司馬師再三強調這是自己一人的失策,與陳泰無關。后來,陳泰費了一番勁兒,好不容易才將這些叛亂鎮壓下去。
由此可見,司馬師確實是一個玩政治的高手。
刺殺謎團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遠嗎?不知不覺中,公元252年十二月很快就過去了,轉眼就到了公元253年。
這一年農歷正月初一,蜀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大將軍費祎遇刺身亡。
眾所周知,過年是中國最重要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日,為了慶祝新年,費祎在軍事重鎮漢壽城(葭萌關)大擺酒宴舉行“歲首大會”,許多將領都被邀請前來參加這次宴會。
有話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酒逢知己千杯少”。這一天,費祎很高興,與眾將開懷暢飲。在酒宴上,眾將杯觥交錯,輪流向大將軍費祎敬酒。費祎來者不拒,不知不覺中喝得沉醉。這時,左將軍郭修站起來趨步下席,向費祎敬酒。對此,大家本以為這不過是一次尋常的敬酒,但當費祎醉眼蒙眬地接過郭修遞過來的酒杯正要仰頭喝之際,郭修竟然說時遲那時快地快速抽出所藏的利刃徑直插入了費祎的胸膛。
就這樣,郭修在眾目睽睽之下成功地刺殺了毫無防備的費祎。不過,郭修肯定也是逃不掉的,雖然史書里沒有明確交代他的最終下場,但想必一定是命喪當場,因為后來魏國皇帝曾專門下詔褒獎追封他。因此,郭修要么是就地正法,要么是自盡身亡。
郭修身為蜀漢高級將領,為什么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呢?
這一切,要從幾年前開始說起。
高平陵之變過后,姜維從夏侯霸那里打聽到司馬懿專心搞內政,就不失時機地上表請求北伐,趁機攻打雍州、兵出西平。姜維這一次北伐,在郭淮、陳泰、鄧艾等的聯手還擊之下只能無功而返,唯一的收獲就是俘獲了西平人郭修。
據《魏氏春秋》記載,郭修一向有功績德行,聞名于關西一帶。郭修被俘后,不得已歸降了蜀漢,并在短時間內官拜左將軍。然而,郭修一直不愿成為蜀臣,朝思夜想找機會刺殺后主劉禪。平日里,郭修利用向劉禪朝拜的時機,一邊拜賀一邊趨前,希望可以接近劉禪伺機行刺。不過,由于朝堂之上人太多,郭修總是被其他人阻隔而難以接近劉禪。就這樣,郭修沒有機會行刺劉禪,退求其次轉而把行刺目標鎖定在蜀漢的大將軍費祎身上。
于是,就發生了前文所寫的那一幕——大將軍費祎遇刺身亡。
郭修舍棄高官厚祿和性命行刺費祎,其行為確實匪夷所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么,是誰在幕后指使郭修暗殺費祎呢?
由于當初郭修是被姜維俘獲的,所以有人在費祎被刺殺后將矛頭指向了姜維。按常理來說,郭修作為一個降將,他在蜀國毫無背景、毫無戰功的情況之下能短時間內官居左將軍之位,有可能是姜維大力舉薦的結果。那么,郭修會不會是“知恩圖報”故意除掉費祎,好讓姜維上位呢?
費祎死后,姜維很快轉正,成為蜀漢的大將軍。不過,從明面上看,姜維是費祎遇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但直到現在也并沒有任何史料直接說明姜維是指使郭修行刺費祎的幕后指使者。所以,我們不能確定姜維就是費祎遇刺的幕后指使者。
據《魏氏春秋》記載,郭修最初的刺殺目標是后主劉禪,難以得手才另覓刺殺對象——大將軍費祎。如果這則史料所載是正確的,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使姜維指使郭修行刺,為什么一開始要行刺后主劉禪而不是限制他兵權的費祎呢?顯然,這是不合理的。
另一些說法認為,郭修刺殺費祎是為魏國報仇。雖然蜀國經常和魏國打仗,但這對郭修來說應該談不上什么國仇家恨,畢竟他在魏國只是一介平民。郭修歸降蜀國后官拜左將軍,至少在名義上躋身于蜀漢高層且對他已經禮遇有加,而他卻恩將仇報確實是令人很難理解的事情。
那么,郭修舍棄自己的生命刺殺費祎背后所隱藏的玄機究竟如何?
有人說,郭修為了重現郭氏家族的榮耀,想借助姜維之手打擊司馬集團。值得一提的是,魏明帝曹叡的郭皇后是西平郡人,其家族世代為西平大族。要知道,高平陵之變后,郭皇后已經淪為司馬氏代魏的工具,整個家族不僅榮光不在,甚至命懸一線。因此,郭修為了郭氏家族的利益,鋌而走險刺殺蜀漢“鴿派”重臣費祎,好讓姜維成功上位率領大軍北伐,幫助他實現夙愿。
難道這種說法就是郭修刺殺費祎的真相嗎?盡管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很難服眾。
郭修自殺式行刺費祎留下了巨大的懸念,已然成為一個歷史謎團。對于一件歷史謎案,人們有很多種證據和辦法去推理論證它,但是又往往不能確定它的真實性,這就是歷史的迷人之處。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