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內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章中”
前言
說起“古都”,許多人首先會想到西安,畢竟古時的“長安”可是繁華的都城、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有了西安的繁華熱鬧后,大多數人會認為古都就應該像西安這么繁華才對,不論過去還是現在。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國歷史上有個富庶繁華的六朝古都,如今早已輝煌不再,甚至還淪落為了無人問津的小鄉鎮。
這座曾經的六朝古都經歷了什么,竟落得如此下場?
輝煌富庶的六朝古都
背古詩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鄴城”,古代許多詩人的詩歌作品中,也曾出現過“鄴城”,如杜甫的《登鄴城》、李商隱的《鄴城懷古》等。
從這里也不難看出,古時候的鄴城其實是一個很有名的地方,許多人哪怕沒來過這個地方,也知道這個地方,這不就是就是古都的魅力和影響力嗎!
眾所周知,華夏文明是起源于黃河流域的,在南宋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都在北方,古時常說的中原地區乃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人們最向往的地方。
有著“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美譽的鄴城,就是當時特有的存在,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向南可以南下中原地區,向北可以固守華北大平原。
鄴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春秋齊桓公時期,鄴城正式建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鄴城還屬中原地區富庶、繁華的大都市。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又有黃河的加持,鄴城各方面的發展都十分迅速;因此,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這六朝的帝王在定都的時候就看上了鄴城,曾經是六朝古都的鄴城可謂輝煌一時。
古時的鄴城因為是都城,所以為了擴大鄴城的影響力,當時的統治者就不斷擴大鄴城的面積,鄴城的最大規模,甚至橫跨了現在的河南、河北,面積相當于如今上海市的四倍。
鄴城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當時的它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之地,讓其他地區的人們為之向往,在當時它要是稱自己為老大,也本應就是情理之中。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鄴城的建都史可以說是比較早的了,它首創了“中軸對稱,分區布局”的建筑模式,這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現在聞名中外的北京故宮就是采用了這種建筑方式,從這個角度看,鄴城所遺留下來的文化傳承了上千年,并在此刻與留存下來的歷史文化瑰寶實現了圓滿的閉環。
鄴城在當時能發展得如此迅速,都離不開一個人的支持,這個人就是曹操;曹操對鄴城的偏愛程度,令所有人都想不到。
曹操“起家”于鄴城,因此在他們老曹家人眼里,鄴城一直都是風水寶地,其實,曹操和鄴城的緣分還不止于此呢!
曹操與鄴城的不解之緣
鄴城的興衰史和曹操有著緊密的關系。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對立,與之對應的都城,蜀國成都、吳國南京、而魏國就是鄴城,在中國的東南西這三個方位形成了三地鼎立的局面。
曹操當時為了擴大鄴城的影響力,把河內郡、廣平郡、東郡等統統劃分給鄴城,那時的鄴城是魏國的經濟、政治中心,還是縱橫四方的交通樞紐,別提有多牛了。
鄴城在曹操的統治下,經濟高度發展、文化也極為繁榮,發源于鄴城的“建安文學”,如今依舊赫赫有名。
著名的古詩詞“銅雀春深鎖二喬”中的銅雀臺就位于鄴城境內,也是曹操主持修建的。
新華網2024年7月26日——銅雀春深鎖往事,穿越流沙尋鄴城
現在的銅雀臺可能比鄴城還有名,這一切都歸功于歷來的文人墨客,他們引銅雀臺入詩、把銅雀臺當作三國時期的典故。
曹操雖然不是鄴城的建城者,但他卻是鄴城的建設者,在當時鄴城能成為與成都、南京相媲美的三大城之一,曹操功不可沒。
曹操所打造的古代名都鄴城,于現在的人們而言,是我們窺見三國時期輝煌蜀國的實物證據;它所遺留下來的建安文學、建筑模式等這些文化瑰寶,讓后世的我們受益匪淺。
鄴城的影響力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不斷埋沒,如今人們知道因鄴城而聞名的人,曹操、曹植等,也知道銅雀臺的典故,但鮮少有人知道“鄴城”在哪?
就算在古詩中看到鄴城時,還以為它就是古代的一個地名,如今已經沒有的地方呢。
時代變遷、物是人非,鄴城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被不斷埋沒,它曾經的輝煌似乎也隨著一代人的離去而逐漸落寞。
時代變遷逐漸落寞
如今鄴城的規模遠不及當時,面積更是寥寥無幾,曾經的古都如今淪為一個小鎮,位于河北省臨漳縣,常住人口只有區區幾萬人,看著如今這般凄涼的鄴城,誰能想到曾經的它會是古都啊!
同一時期的成都和南京,發展得一個比一個好,而三地頂立中的鄴城早已一蹶不振。
鄴城的成與敗,其實都源于它的“好”,它因地理位置獨特,處于要塞之地而被曹操看中,大力建設;它也因地理位置太優越,而被楊堅放火燒毀。
楊堅之所以這樣做,是擔心河北反楊勢力會死灰復燃,便不惜毀掉它,一代名都就此淪為廢墟。
盡管鄴城所保留的遺跡令人嘆為觀止,南北朝時期所建立的城墻、銅雀臺、金鳳臺等,但依舊掩蓋不了它的落魄和凄涼。
鄴城的命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鄴城只不過是時代的犧牲品罷了,它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們能夠銘記歷史。
結語
鄴城曾經輝煌過,這一點不可否認,如今早已跟不上時代潮流的鄴城,依舊值得被人們所關注,因為它所衍生出的文化,依舊影響著后世的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