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又一名打工人因為加班猝死了。
據了解,死者姓邢,今年39周歲,于2024年10月6日加入冠捷科技(青島)有限公司,負責紙箱折疊工作。
入職前的體檢結果顯示他身體健康,沒有基礎疾病。但自從入職以來,加班已常態。
從10月6日到10月15日的8天中,他累計加班時間達到41小時,其中有一天的加班時間最長達11小時。
事后又曝光了一些扎心細節:死者是個派遣員工,沒交任何保險、沒簽勞動合同。
勞務派遣,再次成為踐踏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擋箭牌”。
而就在昨天,國務院重磅官宣,2025年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節、勞動節各增加1天。
全體打工人喜大普奔,朋友圈消息刷屏。其實就在前幾天,國家還出臺了一項新措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鼓勵用人單位結合實際采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方式,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
好吧,既然是鼓勵,那肯定難以落地。
畢竟,早在2015年,國家就提出落實帶薪休假、鼓勵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但時至9年后的今天,可能唯一落實的就是彈性休息了:
周末可有有無,上班有點、下班沒點,人雖“物理”下班,但各種工作群聊要實時在線……
不過種種跡象已經表明,不休假只加班的打工日常是時候退出歷史舞臺了!
01 高居不下的工作時長
我們先來看看,當下打工人的工作狀態:
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披露,2024年9月,中國打工人的平均周工作時長為48.8小時,即每天工作9.76個小時。
而且不難看出,近一年來,國人的工作時長最少都不低于48.5小時/周,即每天至少工作9.7小時,可以說是時刻保持了一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
要說拼工作時長,中國打工人就從來就沒輸過,輕輕松松成為世界第一,而且還是斷層式領先。
正因為平時工作忙,沒時間旅游玩耍,所以只能去當冤大頭,在公休節假日擠著人滿為患的景點,花著高價的機酒錢,過著比上班更累的假期。
而正當中國打工人累死累活地為了生計卷天卷地卷自己時,幸福的冰島人民已經正式開啟了四天工作制。
早在2015年至2019年,冰島就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試驗,將每周工作時間縮短至35-36小時,同時保持薪資不變。
最近,冰島也公布了試驗結果:四天工作制下的冰島經濟表現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還超過了多數的歐洲國家,成為歐洲失業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冰島的GDP增長顯著高于其他歐洲國家和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2023年經濟增長率達到約4.1%。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增長1.5%,是北歐國家中最高的。
為啥冰島人民可以幸福快樂的“站著”把錢賺了,而我們即便天天996地舍命搬磚,日子依然被焦慮、不甘、疲憊填滿,憑啥?
02 為啥這個班不能少上點
當然,首先還是因為中國人實在太多了,這是我們的基本盤,沒辦法。
從剛剛建國的4億人口,飆升至當下的14億人口,我們的勞動力資源確實是太豐富了。
正應了那句領導們慣用的PUA話術: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得益于大量廉價、充滿紀律性的勞動力,我們成為了世界工廠。在20世紀全球化風潮之下,賺到了第一桶金。
伴隨著成功加入WTO,中國經濟也在改開后開啟了加速度,一路從1978年的GDP世界排名第10飆升至當下的全球第二。
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經濟真正開始一路狂奔也就是改開后這三四十年,距離實現真正的工業化其實也沒幾年。
換句話說,我們是靠著西方淘汰下來的落后產能發家的。
這也就意味著,這樣的工作不需要勞動力有著多高的文化素養和技術儲備,聽話、肯干、守紀律足夠了。
比如,同樣是坐在辦公室里搞行政,雖然誰都能干,但小私企和大國企的工資可能相差N倍。
而如果“能力”不能成為求職者間的分水嶺,那自然要靠學歷、出身、關系、資源等其他參數加持,從而決定這樣一個稀缺崗位花落誰家。
反饋到求職市場,自然就是內卷升級。比學歷、比簡歷、比證書……
歸根到底,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人均資源很低,福利下限較低的國家。
如果你不拼不卷,古時候很可能就是沒飯吃,現在可能就是找不到工作,社會的容錯率一直不高。
與此同時,資源分配又是嚴重“倒金字塔”,越往上層資源越多,越往下層越少。這就導致,普通人對生活有種說不出來的焦慮,擔心一旦被裁就找不到工作、還不起房貸、養不起娃。
這就讓出生沒帶任何buff的普通人,只能依靠任勞任怨和吃苦耐勞兩大中華傳統美德闖社會。
翻譯過來就是只能持續內卷:任勞任怨的加班、下班不能比領導走的早、工作時間以外也要及時回復各種工作消息、996根本不在話下……
其次,中國真的太大了。
城鄉之間、南北之間的經濟發展是極度不平衡的。一二線城市已經步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了,但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的人民依然過著剛剛溫飽的日子。
也是說,你要是一天不開工,你今天可能就沒飯吃或者吃不飽,生活里也沒有什么“結余”。
所以外出務工人員所在的制造業工廠,無論是工廠主還是在里面打工的廠哥廠妹,都不希望工廠放假。
因為放假就意味著沒錢賺,畢竟低端制造業是沒有什么附加值可言的,干的就是臟活、累活。
看看疫情那幾年的光景就知道了。
所以這樣的基本面也就決定了,當下中國的普通老百姓為了能生活得更好,甚至是活下去,工作時間是唯一可以換取RMB的資源,長時間的休假是奢侈的。不敢休、也休不起。
03 經濟的下半場
但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已經走到了拐點。
疫情沖擊、少子化、老齡化、逆全球化、債務危機等等,這共同組成了一曲“舊時代”的挽歌。
對應的邏輯就是:人口紅利不再、外貿難以獨扛大旗、房地產已經啞火。
回看改開后這四十年的發展,我們靠著西方的產能轉移、人口紅利以及房地產和大基建扛下了經濟趕超的上半場。
但顯然,下半場的玩法已經改變,我們需要重新解題。
高科技推動加消費拉動無疑將成為拉動下半場經濟增長的新模式,之前那種使勁卷不消費的模式,肯定走不遠,而且會進一步導致生育率的暴跌。
高科技拉動很好理解,就是國家一直在說的產業升級。
但產業升級,可能只惠及一部分人,也就是一些高精尖人才和行業從業者,比如互聯網行業迎來大爆發后,傳統行業卻在節節敗退。
所以這條產業升級之路一定是道阻且長,大概率需要一代人來承接。
而且產業升級之后,更重要的是要讓全世界買單,這樣才能用賺到的錢從全世界買回來更多資源、更好的消費品,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這說的是外需,中國的角色要從世界的加工廠,轉變成為高精尖技術和產品的供給者,提升稀缺性和附加值,以掌握定價權。
而提升內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國民購買力。無論是我們自己生產的,還是進口的,都要讓普通老百姓買得起、有消費力。
但我們當下的卡點恰恰是在于,大部分人收入太低,買不起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所以才要賣到全世界各地,過度依賴外需。
一旦國際局勢發生動蕩,或者西方國家再次轉移產能,又或者國外經濟普遍疲軟,就會導致產能過剩,生產出來的東西外銷也銷不出去。
所謂產能過剩,說的正是國民的購買力追不上國民生產速度。
雖然打工人們自嘲牛馬,但現代化國家不是靠牛馬建立起來的,而是靠著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體,他們既是上班的主體,更是消費的主體。
如果每個人都過得跟牛馬一樣,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打工打得團團轉,那大概率是沒時間沒精力也沒欲望消費的,幸福感更是無從談起。
所以,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已經成為拉動下半場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04 未來一定會越來越松弛
那如何讓普通人幸福起來?冰島已經告訴我們了:有錢+有閑。
讓大家有錢有時間去旅游、去下館子、去消費升級,而不是下班后連腦子都不想動,只想在家躺尸刷短視頻,腦子越刷越退化,情緒越刷越emo。
因為高速增長的時代確實結束了。不是機器開足馬力,工人加班加點,企業的利潤就能day day up。
從上到下,我們要破除對“增長”的迷戀,找到在低增長時代的生存之道。
因為在這個時代,機會將大幅變少,財富積累會變得非常緩慢,再伴隨著學歷貶值,讓奮斗的性價比暴跌。
所以這兩年肉眼可見的是社會思潮在轉向,00后們也早就厭煩了那些充斥著成功學味道的爹味說教。
以往那種激勵模式,或者說畫餅模式不再適用于年輕一代的打工人,勞資關系或者說工作方式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其實,不難看出,國家近兩年也調整了很多策略,糾正以前一些措施存在的問題。
剛剛發布的2025年放假安排正是最好的寫照,增加公休假日,減少拼湊式調休,讓勞動人民能真正勞逸結合。
其實,早在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休閑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中就曾提出建議:2030年實現4天工作制,還順帶給令人深惡痛絕的調休提了一個解決方案。
這份報告提出的“做四休三”制度指的是在勞動生產率達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實行每天工作9小時,每周工作4天的工作制(總計每周工作36小時)。
這樣,國家就可以取消每年通過前挪后借而形成的黃金周或小長假制度。
那什么時候勞動生產率才能達到“一定”水平?2030年能否真的迎來更多的休假和四天工作制?這一切可能只能交給時間了。
但松弛這條“主旋律”是一定的。畢竟,中國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步入next level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