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8歲的蔣介石仿佛預感到大限將至,急忙召來時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的秦孝儀起草遺囑。
交代完政事后,他用力抓著兒子蔣經國的手說:“我死之后,一定要穿七條褲子,棺材四角放置浮木.....”
蔣經國謹遵父親遺囑并將靈柩放于慈湖,因為那里的風景很像奉化老家。
前去慈湖祭拜的人,想不明白為何蔣介石死后要身穿七條褲子,這背后有什么秘密呢?
01
蔣介石,1887年生于浙江奉化。
他的父親蔣肇聰從事賣鹽,從古至今鹽、糖行業都是暴利,所以家中錢財頗豐。
母親王采玉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父母兩人年紀相差很大,同父異母的大哥竟然比蔣介石大了整整12歲。
這樣復雜的家庭關系,父親健在時,家里自然是風平浪靜。
但生老病死,不可控制。
蔣介石八歲那年,父親突然離世,家逢巨變。此后,蔣介石的生活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平靜和幸福。
當時,大哥蔣介卿已經成年,他強烈要求分家,還以長子地位為由要求分走絕大部分家產。
其余家產再分配時,勢力單薄的蔣介石母子插不上話,也無力反抗不公,最終竟只分得一幢搖搖欲墜的破屋子,和一塊雜草叢生、碎石散落的土地。
就這樣,兵荒馬亂的年代,母子二人相依為命。
盡管生活困頓,母親也從沒想過改嫁,她含辛茹苦地養育蔣介石,還鼓勵兒子讀書上進。
所以,蔣介石在母親愛的關懷下,并未變得頹廢,依舊精神飽滿、斗志昂揚。
這大概就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果不其然,他在青年時期就展現出對軍事的興趣和才華。
1908年,21歲的蔣介石遠赴日本學習軍事,但因為不是公費派遣未能直接進入軍校。
不過,他又怎會輕易放棄呢?
于是,他決定換種方法,先在日本的東京清華學校安定下來,有書可讀,再謀求他法。
果然,條條大路通羅馬。
后來,他成功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并繼續在日本的其他軍事學校深造。
02
在海外留學期間,蔣介石遇見了陳其美,兩人很投緣,在陳其美的引薦下,他加入同盟會,并結識了孫中山。
1922年陳炯明叛變,蔣介石不顧自身危險,槍林彈雨中保護孫中山長達40天。
在這段時間里,孫中山看到了這個年輕人的機敏和能干,所以危機解除后,蔣介石得到器重,并成為他的鐵桿心腹。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創立黃埔軍校,出于種種考慮,孫中山把自己最重視的黃埔軍校托付給蔣介石,任命其為校長。
蔣介石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他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也為自己奠定了政治基礎。
孫中山去世后,蔣介石完全掌握了國民黨軍隊。
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手腕和軍事行動,蔣介石逐漸奪取了軍權和領導權,可謂權勢滔天,日理萬機。
但蔣介石的一些操作卻令人哭笑不得,還因此喜提了“微操大師”稱號。
據傳,他在抗戰期間,還要過問重慶街頭的垃圾桶該怎么放。
以“微操”技能聞名于世的蔣介石,他的官職簡直是一部職務百科全書。
有句老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而在黃埔軍校卻成了流水的營盤,鐵打的校長。
從1924年到1948年,整整24年的時間,蔣介石即便身為國民黨第一領導人,都不愿放棄黃埔軍校校長的職位,可謂是“長青不倒”。
他不僅是黃埔軍校的常青樹,還兼任了陸軍大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等職,簡直是教育界的“全能王”。
在軍事領域,蔣介石更是“多面手”。
從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到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再到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特別是在抗戰時期,軍事委員會幾乎成了他的“私人訂制”,連國民政府主席都要“靠邊站”。
自1938年起,他擔任了長達37年的國民黨“總裁”,盡管中間出于政治原因退位,但很快他總能找到辦法繼續上位,堪稱國民黨內的“不倒翁”。
然而不管他有多少權勢、多少榮譽加身,單在晚年,他也不過如尋常人一般,是個思家戀母的孩子罷了。
03
35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在外心硬如鐵、施展雷霆手段的蔣介石哭得像個孩子。
后來,蔣介石給自己定下規矩:“以后但逢母親忌日,我不食葷,不動氣,不御色。”
他還時常會寫下懷母的文字,心情煩悶時,唯有想想母親才能得以慰藉。
在大陸的時候,除了八年全面抗戰期間,蔣介石每年都要抽出時間回老家祭祖,并在母親墳前靜坐,但是到了臺灣后,他再也沒能回去一趟。
1949年,倉皇逃竄到臺灣后,一開始蔣介石還雄心壯志要統一大陸。
但隨著大陸的不斷繁榮發展,那時的臺灣處境卻日益危險,堪稱四面楚歌。
在國內,失盡民心,人民對于國民黨的失敗拍手稱快。
在國外,中日、中美關系緩和,20多個國家紛紛與共和國建交,與臺灣地區絕交。
而他本人也似乎遭了霉運,禍事連連。
1969年,蔣介石和宋美齡坐車前往臺北近郊散散心,途中卻發生了車禍。
一切來的太快了,始料未及。
盡管司機盡力全力躲避,但由于他沒有系安全帶,強大的沖擊力讓身體撞上了駕駛座的后側隔板,當場被撞暈。
車禍導致蔣介石的心臟受到了影響,落下了病根。
之后,他的身體日漸消瘦,還得了慢性前列腺炎。
1972年,一場小感冒卻引發了肺炎,他的情況更差了。
時光流逝,年逾八旬、身患多種疾病的他終于再也支持不住了,臥床不起。
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油盡燈枯,他的思鄉之情愈加強烈。
葉落歸根,大概是每個身處他鄉的中國人,晚年最大的愿望。
1975年初,蔣介石明白自己時日無多,因此把蔣經國叫到身邊做最后的囑托。
他交代兒子,自己死后棺材要放在慈湖,因為那里的風景很像老家浙江奉化。
同時,他還鄭重的和蔣經國說,自己死后一定要穿上七條褲子,棺材一定要離地三寸,不能接觸地面。
當時,很多人不明白這其中的用意,直到宋美齡晚年的時候,她說出了真相。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是奉化的一種習俗,當地人如果客死他鄉,必須穿上七條褲子才能魂歸故里,而棺材離地三寸是為了以后方便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