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是古典詩詞中的一大類題材,歷代詠物的詩詞可謂是數不勝數,而其中的名篇佳作也不在少數。譬如:賀知章的《詠柳》、駱賓王的《詠鵝》、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詠物詩詞所詠之物可謂包羅萬象,風云雷電、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大地、花鳥蟲獸等皆可入詩詞,一般都是借所詠之物,托物言志,寄托個人情感、品格、志向。
螢火蟲是一種能夠自身發光的昆蟲,在夏季夜晚很常見,它的一明一暗為夜色帶來星月般的光輝。南北朝時期的南梁皇帝蕭繹有一首《詠螢火》,算是比較早的歌詠螢火蟲的名篇佳作。
虞世南,字伯施,今浙江余姚市人,隋唐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唐朝開國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擅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為人高潔剛烈,每每談政事,必有所規諷,常常惹得皇帝李世民不高興。他的詩作也大多托物言志,其中一首《詠螢》小詩,便是借詠物寄托自身風骨之志。詩作原文如下:
的歷流光小,
飄飖弱翅輕。
恐畏無人識,
獨自暗中明。
這首詩的大意是:
暗夜里,螢火蟲舞動著靈巧的身軀,發出微弱而閃爍流動的光芒。
她揮動著纖弱的翅膀,飄飄搖搖地輕輕飛舞。
因為太過弱小,擔心害怕沒有人認識自己。
所以,她獨自不停地在黑夜中飛來飛去,盡力地發出光明。
虞世南這首《詠螢》是一首歌詠螢火蟲的詠物五言絕句。
整首詩開篇先是描繪了螢火蟲的整體形象,從飛翔之形、發光之態入手,詩中的一“小”、一“弱”、一“輕”,突出襯托出了螢火蟲的弱小,側重描寫她的纖纖玉體,翩翩弱翅,清風里飄搖,暮色里閃亮。
然后,筆鋒一轉,由表及里,進入到了螢火蟲的內心世界,原來,她并不是表面上的那般文弱,而是有著頑強的個性和可貴的追求,盡管身小光弱,也不甘默默無聞,偏要活得精彩,要在暗夜中執著地閃光發亮,頑強地展示自己存在的價值,大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讓人十分感佩。
全詩語言凝練,清新淡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自喻,寄托情懷;構思巧妙,結構自然;別具情致,意味悠長。
突出特點是先抑后揚,以螢火蟲的弱小襯托出其品格的頑強剛毅,既是贊揚螢火蟲的精神,也寄托了自己的高潔風骨:即使力量單薄,即使孤身無助,也要一往無前!
通過學習虞世南這首詩,細細品味,不難看出,詩中的螢火蟲早已不是微不足道的小小飛蟲,而是像一位有著獨立人格、胸懷寬廣的勇士,形象也瞬間變得偉岸起來,令人肅然起敬。
詩中最后兩句:“恐畏無人識,獨自暗中明”,稱得上是激人奮進的名言警句。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斷地努力進取,即便自己微不足道,也要努力彰顯自己的存在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