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3日,理想汽車宣布行業首創全新一代雙系統智駕方案端到端+VLM全量推送。緊接著11月28日,理想車位到車位智能駕駛率先推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024理想AI Talk預告:高速城市全場景升級端到端+VLM,并將于12月31日全量推送AD Max用戶。
當被主持人問及到為什么理想是端到端+VLM,不像特斯拉只用端到端時,工程師表示,他們在做技術方案時充分參考了世界上所有的先進方案,但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問題是:當一套自動駕駛或智能駕駛系統,它工作時如果遇到之前沒有見過的場景,應該怎么處理?他們認為就是端到端+VLM,就是系統1+系統2的方式,很好地模仿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
主持人還提及了特斯拉沒有用激光雷達,理想為什么要用這一問題。
李想回復,很多人不太理解說:為什么要保留激光雷達,還是為了安全。是不是因為你技術不好?不是,中國和美國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經常在中國晚上夜路開車,你會看到有尾燈壞了的大貨車、甚至可能尾燈壞的大貨車會直接停在主路上,至少我們今天的攝像頭,能夠在深夜里沒有光線下看到的距離,其實只有100米出頭。
但是激光雷達,在沒有任何光線的情況下是可以看到200米的。這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130公里/小時的AEB自動緊急制動。那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是個面向家庭的車,每個人生命安全都非常的重要,所以這是我們繼續保留激光雷達根本所在。而且后邊的車型仍然會保留。
我相信如果馬斯克在中國,在深夜里不同的高速開過車,他也會選擇把前面的一顆激光雷達保留下來。因為特斯拉對于安全同樣地重視,只是他要在這個環境里來看到。
主持人還提出,理想做智駕是投入最晚最慢的,這是為何?理想汽車的智能駕駛研發負責人郎咸朋認為,智能駕駛或自動駕駛實現的最關鍵因素是數據,人才、算法、算力,這些想要實現并不難,但沒有高質量、大規模的數據,是做不好自動駕駛的,而且它是買不到的。所以,理想一直在按自己的節奏做自動駕駛,把車造好,賣好,積累資金,人才、數據,到了一定時間再大量投入自動駕駛。所以,理想的自動駕駛節奏把握得很好。
而且,他們從今年也開始意識到了,智駕對于賣車也是有幫助的。從業績來看,2月AD Max的交付量占比只到20%左右,然后到今年下半年超過50%了,這是實打實的業績。早期大家認為自動駕駛是一個功能,它跟座椅加熱沒有大的區別,并沒有解決用戶日常出行的舒適性。直到現在我們用AI來做自動駕駛,端到端+VLM真正解放用戶長時間的駕駛疲勞。當我們能達到綜合MPI(城市+高速綜合接管里程)100公里、幾百公里時,大家就真正愿意為自動駕駛買單了。
另外,關于理想提出的有監督智能駕駛功能與傳統分級有何區別,工程師也給出了回答。在他們看來,有監督智能駕駛或者L3并非L2的延續,而是L4或者自動駕駛的先導程序。實際上理想是錨著未來的自動駕駛能力去研發、去成長和迭代的,而不是沿著過去一套用L2的思路,去做現在的自動駕駛。
未來理想交付的產品,也是全場景的、一體化端到端產品。而要想實現有監督智能駕駛,一個前提是實現車位到車位,也就是解決最前面一百米和最后面一百米。以前智駕是從干道開始,現在可以從小區車位開始,然后包括園區道路、泊車、城市道路,還有高速和收費站ETC都會全部打通。高速城市全場景升級端到端+VLM,以及創新的AI推理可視化的交互,將在近期隨OTA全量推送給所有的AD Max用戶。并且,按照現在的端到端+VLM這套體系,能力繼續迭代的話,理想有希望在2025年實現L3自動駕駛。
不過,李想也認為端到端只能解決L3,解決不了L4。要想實現100%用自動駕駛,還需要技術到位,也需要產品到位,也需要一些環境和政策到位,也需要消費者對于人工智能的信任到位。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需要三年時間。今天他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L4拿門票。L4才是真正分勝負的硬仗。要想拿到L4的門票,打贏這場仗,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有500萬輛以上的車跑在路上,第二,掌握VLA(視覺語言行動模型)這個基礎模型的能力,第三,有足夠多的錢去招募最頂級的人才以及足夠的算力。
而當這三個條件被滿足且足夠優秀時,李想表示,自己有信心做出像蘋果一樣偉大的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