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一輩子主要忙的事情是人事,而人事的關(guān)鍵在于人,人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那么,要想讓自己做事的機會更多、成功率更高,除了一直堅持提升自己之外,就是要廣交朋友,認識的人越多,機會越多,而且,認識的牛人越多,好機會自然也越多,簡而言之,他人即機會,很多時候,人與人的能力是不相上下的,差就差在了機會,也就是差在了認識的他人這個關(guān)鍵上。
——坤鵬論
關(guān)于第十二卷的寫作年代,學(xué)界有不少爭論,在此就不贅述,畢竟都是一家之言;
可以確定的是,它應(yīng)該是亞里士多德晚期思想和晚期作品,這是無疑的。
從內(nèi)容上看,這一卷的前五章有不少是復(fù)述以前各卷討論的一些問題,
比如:實體問題、變化的種類等問題;
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它逐漸從討論感性存在形式的實體轉(zhuǎn)向了非物質(zhì)的、不運動變化的、永恒的實體,以致最后達到最高理性、最高的善等占據(jù)最高地位的神學(xué)的歸宿。
以上是這一卷內(nèi)在的主要線索,我們在閱讀時要牢牢把握。
第十二卷第一章(1)
原文:
我們研究的主題是本體;
我們所探討的正是本體的原理與原因。
解釋:
亞里士多德在一開始就將研究的領(lǐng)域從我們這個現(xiàn)實世界擴大到了全宇宙,
他說,我們研究的主體是實體;
因為我們所探求的正是實體的原理和原因。
原文:
倘宇宙為一整體〈完物〉,
本體就是這整體的第一部分;
倘這整體只是各部分的串聯(lián),
本體便當(dāng)在序次上為第一,
其次為質(zhì),
繼之以量。
解釋:
因為如果我們把宇宙看作是一個整體,
那么,實體就是這個整體的第一部分;
而如果我們把這個整體看作是各部分的依次相繼串聯(lián),
那么,實體在順序上就該排在第一,
接下來是質(zhì),
再次是量。
原文:
同時后兩者實際上只是本體的秉賦與動變,并非全稱實是,——將這些也算作實是,
“不白”“不值”之類便也成為實是;
至少我們有時也得說“這里是一個不白的”。
解釋:
同時,后面的質(zhì)與量實際上只是實體的屬性和動變,并非全都可以稱為實是,——把這些也算作實是,
“不白”、“不直”等這類事物也就成為了實是;
至少有時我們還是會說“這是一個不白的”。
換言之,亞里士多德認為,質(zhì)和量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實是,而是存在物的各種質(zhì)和各種運動。
這是他在第七卷中反復(fù)說明過的,因為只有實體這個范疇才有獨立分離的存在,其他各個范疇都是附著于實體上的質(zhì)、量、地點、運動等等。
原文:
又,除了本體而外,其它各范疇均不能獨立存在。
解釋:
一句話,除了實體之外,其他各個范疇都不能獨立存在。
原文:
早期古哲學(xué)家也習(xí)知本體的原始性;
他們所勤求的也正是本體的原理,要素與原因。
解釋:
早期的古典哲學(xué)家也熟知實體的原始性質(zhì);
他們所致力追求的也是實體的原理、要素和原因。
原文:
現(xiàn)代思想家趨向于以普遍〈共相〉作本體
(由于他們的研究趨重于抽象,因而凡成為科屬的普遍事物,他們就敘為原理與本體);
但古代思想家卻將個別〈殊分〉事物,如火如土者,列為本體,不把它們的共通物身當(dāng)作本體。
解釋:
現(xiàn)代思想家傾向于用普遍性(共相)作為實體,
現(xiàn)代思想家主要指的是柏拉圖和柏拉圖學(xué)派人士。
因為他們的研究偏于抽象,因此所有成為種類的普遍性事物,他們就將其敘說為原理和實體,也就是理型。
但是,古代思想家卻將個別事物,比如火、土、水等,列為實體,不把具備它們的共通之物作為實體。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chuàng),未經(jīng)同意謝絕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