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淮南二叛
第一節:起兵勤王
司馬師在誅殺李豐、夏侯玄等人后,緊接著廢黜皇帝另立新君,變本加厲威逼曹魏王室。當這些消息連續不斷地傳到淮南地區后,毌丘儉和文欽都心神不安。因為,毌丘儉和李豐、夏侯玄等人關系很好,而文欽是曹爽的老鄉并深得曹爽厚待。換言之,毌丘儉和文欽都是司馬師潛在的政敵。于是,毌丘儉和文欽都產生了狐兔之悲,擔心司馬師不會放過他們。
作為曹魏忠臣良將,毌丘儉素受皇帝恩典,他見司馬師強行廢帝、操縱國政,心中極為憤慨。盡管毌丘儉非常不滿司馬師廢掉魏明帝曹叡的正統繼承人曹芳,但他也不敢輕舉妄動。此時,毌丘儉官居揚州都督,負責鎮守東南地區,位高權重。從世俗的眼光來看,毌丘儉已經功成名就,所以他必須周詳考慮舉兵的風險和得失,畢竟起兵勤王不是一件小事,失敗就會身死族滅。
就在毌丘儉猶豫不決之時,一封家書的到來打消了他的疑慮,而寫這封家書的人是毌丘儉的長子毌丘甸。毌丘甸在信中寫道:“父親大人負責鎮守一方重任,如今國家即將傾覆而您卻泰然自保,倘若如此做下去,您將會受到天下人的指責。”
當時,毌丘甸在洛陽擔任治書侍御史,他目睹了京師近些年來的所有狀況,深感權臣勢力滔天并在朝中為所欲為,以及曹魏政權即將覆滅。毌丘家族世代受到曹魏恩惠,毌丘甸的祖父毌丘興在魏文帝曹丕時代擔任武威太守、封高陽鄉侯,而其父毌丘儉更是深受魏明帝曹叡器重。青龍年間,魏明帝曹叡委派毌丘儉擔任幽州刺史。因此,毌丘儉得以一躍成為封疆大吏,躋身于曹魏軍方主帥行列。當然,毌丘甸雖然在朝中任職,實為司馬師控制封疆大吏的人質。實際上,毌丘甸在京師擔任京官雖然表面上很風光,但這個京官做得卻很憋屈。所以,毌丘甸對司馬師專擅朝政非常不滿,委婉且勇敢地鼓勵父親毌丘儉起兵鏟除權臣,匡扶魏室。
毌丘儉得到兒子毌丘甸的鼓勵信后悵然淚下,深感慚愧,“有子如此,為父自豪”。
于是,毌丘儉終于下定決心,決定聯合好友揚州刺史文欽共同舉兵,為拯救曹魏政權拼死一搏。
起兵勤王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淮南地區出現了一種奇異的天象——天上出現了長達幾十丈的彗星,并從吳、楚之地的分界處開始劃過天穹,直接消失在了西北上空。
在中國古代的天象學中,彗星又被稱為“掃把星”。在中國古籍文獻中,彗星出現而發生災禍的記載數不勝數,所以人們一般將其視為不祥的預兆和災難的象征。當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而已。其實,彗星的出現是一種自然的天文現象。
古代,人們講究迷信,認為新一年剛到來就出現這種天文異象絕對不是什么好兆頭。因此,百姓對此議論紛紛。
不過,揚州都督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認為彗星是除舊布新的象征。因此,他們非常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征兆。毌丘儉和文欽之所以產生這種異于常人的想法,是因為他們想打著天象的幌子來發動兵變以推翻司馬氏的統治。于是,毌丘儉暗中與文欽秘密商量舉兵討伐司馬師,打倒權臣后重新擁戴曹芳即位。
文欽作戰勇敢,屢建戰功,在三軍中頗有聲望。不過,文欽有一個特點是好大喜功,經常虛報戰功以多求封賞。在曹爽時代,文欽憑借他與曹爽的良好關系經常能憑此得到多余的賞賜。同時,文欽依恃曹爽的權勢,日益傲慢無禮。曹爽倒臺之后,文欽依然喜歡向朝廷虛報戰功,企圖獲得多余的賞賜。但是,朝廷核實戰果后,往往不給文欽真實戰果之外的賞賜,因此文欽對司馬師的怨恨日益加重。
如今,司馬氏奪權專政,大力打擊異己。作為曹爽的余黨,文欽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并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而憂懼不安。毌丘儉擔任揚州都督后對文欽很友好,于是二人關系融洽。當然,文欽對毌丘儉也感恩戴德、忠心不二,因此這次他二話不說就同意了毌丘儉的舉兵提議。就這樣,毌丘儉和文欽因為有著相同想法和利害關系,一拍即合,決定共同起兵勤王,振興魏室。
作為一位鎮守一方的藩將,毌丘儉是有實力的,他控制著六萬精兵。當然,這區區六萬人馬自然是打不過中央軍的,畢竟司馬師手握著魏國數十萬兵馬。所以,毌丘儉有必要尋找盟友增強自己的實力,這樣才有足夠的資本攻打司馬師。
于是,毌丘儉和文欽一邊寫信給魏國各地的藩將,號召他們聯合起兵勤王;一邊各自派遣四個兒子進入吳國當人質,請求吳國提供兵力支援。
信使們拿著毌丘儉和文欽的書信分別潛入兗州、豫州、雍州等地,秘密拜見當地的封疆大吏,想勸說他們聯合起兵勤王。
當時,兗州刺史是振威將軍鄧艾,豫州都督是鎮南將軍諸葛誕。此時,雍涼都督郭淮已經病重即將離世,而陳泰作為副手順其自然地全面繼承了郭淮的職權,負責處理雍、涼二州事務。
卻說鄧艾接到勤王邀請書后,他立即殺死了信使,并旗幟鮮明地與毌丘儉等人劃清界限。鄧艾是一名出色的戰略指揮官,他敏銳的軍事嗅覺認為,毌丘儉等人的下一步行動會派人來占領軍略要地——樂嘉城。于是,鄧艾率領一萬兵馬繞道快速進軍增援樂嘉城,并派人搭架浮橋等待中央軍,協助司馬師平叛。對于鄧艾此舉,將會為司馬師成功平叛淮南立下大功。
前文曾述及鄧艾出身寒門,從小吃盡了各種生活的苦頭,他能從放牛娃成為封疆大吏少不了司馬懿的栽培和提拔。毫無疑問,鄧艾是司馬家族的人,自然是幫助司馬師的,怎么可能響應毌丘儉和文欽的邀請呢?
再說,諸葛誕接到勤王邀請書后也同樣馬上斬殺了信使,并將毌丘儉和文欽的陰謀公諸天下。實際上,諸葛誕并不是司馬家族的死忠分子,他之所以這么做完全是從自身利益考慮的。當時,鐘毓已經接受司馬師的命令手持符節到揚州、豫州頒布朝廷赦免令,告知軍民只要大家不參與淮南叛亂,絕對不會受到任何牽連。(《三國志》:“毌丘儉、文欽反,毓持節至揚、豫州班行赦令,告諭士民。”)可見,諸葛誕即使此時想起兵響應毌丘儉等人,也是得不到豫州軍民的支持的。所以,此時的諸葛誕只能聽從朝廷的安排,奉命出兵平叛。不過,諸葛誕為了個人的現實利益終將會步毌丘儉等人的后塵,并在兩年后掀起聲勢更加浩大的淮南三叛。
當然,陳泰也是司馬家族的人,自然不會出兵幫助毌丘儉等人的。
毌丘儉的質子到達吳國后,吳國丞相孫峻召集群臣商議是否應派兵去協助毌丘儉攻打司馬師。最后,雖然吳國答應出兵,但他們反應遲鈍,吳軍還來不及援助毌丘儉等人的淮南軍 時就被司馬師指揮的各路大軍打敗了。
所以,毌丘儉手中的軍事力量實際上只有這支六萬人的淮南勁旅,其他的外援因各種原因并沒有給他提供任何實際幫助。
盡管各地藩將沒有人響應勤王號召,但毌丘儉等人也只能獨自起兵,因為箭在弦上而不得不發。
為了站在道義制高點,毌丘儉等人以郭太后的名義向全天下發布了一道“討逆詔書”,列舉了司馬師十一條嚴重罪名,號召天下人起來鏟除權臣,振興魏室。當然,這是一封矯詔。
毌丘儉和文欽聯名發布詔書后,立即脅迫淮南地區將士及百姓進入壽春城。毌丘儉等人在壽春城西設壇,與眾將士歃血盟誓,并對天發誓共同鋤奸。
這一天,是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十二日。
毌丘儉和文欽將老弱病殘者留下來負責守衛后方大本營壽春城,率領六萬精銳部隊悉數渡過淮河,向西抵達豫州項城。毌丘儉負責堅守項城,文欽負責帶兵在外征戰。
淮南大軍深入中原,劍指洛陽,其意圖明顯就是想與司馬師大軍速戰速決,一舉消滅掉對方。毌丘儉等人知道,這次勤王戰爭不能打持久戰,他們與司馬師對耗不起,畢竟司馬師掌控著全國的資源,而他們僅有一州之地的資源可用。可是,毌丘儉等人萬萬想不到,這次起兵的失敗竟然如此迅速。
司馬師親征平叛
淮南叛亂的消息傳到洛陽后,震驚了魏國朝廷。對于司馬師來說,這無異是一個晴天霹靂。于是,司馬師召集滿朝公卿商議如何應對毌丘儉等人的叛亂。
司馬師把議題提出來后,大多數大臣認為只需派遣眾將出兵,即可順利平叛。但有人認為,大將軍司馬師不應該自己率軍征討叛軍,可以派太尉司馬孚作為統帥領兵前去平叛。一時之間,眾說紛紜,不過眾人的出兵方案有一點是相同的,即不主張大將軍帶病出征。
當時,司馬師因為眼睛上長了一顆肉瘤,不久之前剛動過手術,正處于恢復期。所以,司馬師非常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態,自己確實不宜親自率軍長途征戰。
傅嘏見司馬師因身體原因不想親自率軍平叛,便對他分析道:“淮南士卒驍勇善戰,毌丘儉等人在邊境圖謀作亂,他們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勁敵,我們不可小覷對方。您派遣諸將前往交戰,到時候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如果您失去有利形勢,毌丘儉等人就會長驅直入進軍中原腹地,到時候您就危險了。”
王肅贊同傅嘏的看法,也在一旁極力勸說司馬師掛帥親征,并認為淮南叛亂事關重大且非同小可。
司馬師知道毌丘儉手握重兵,況且淮南軍隊擔負戍守邊防重任,長年累月與吳國交戰,戰斗力自然不可小覷。最后,司馬師聽從了傅嘏和王肅的建議,奮然從病榻上起來堅決地說道:“我就算躺在馬車上出征,也會親往前線平定叛亂。”
當年,淮南一叛發生后,司馬懿不顧年老體弱親自東征王凌。如今,淮南的這一次叛亂不像上次那樣,要知道當年王凌沒有多少兵力,而這次毌丘儉卻是有很強的實力的。
盡管司馬師新割目瘤后身體還非常虛弱,但嚴峻的現實迫使他不得不抱病東征,因為這次的淮南叛亂嚴重威脅到了司馬家族的統治。
在大軍東征前,司馬師派人從許昌急召司馬昭回京,任命他為中領軍,統領禁軍留守京師洛陽,以防出現不測之事。與此同時,司馬師委任王基為行監軍,授予假節權力,接替司馬昭統率許昌兵團。司馬師安排好各項事務后,親自率領十余萬中央軍精銳東征,與各路部隊一起準備剿滅毌丘儉等人。與此同時,司馬家族的許多親信也隨軍東征,包括鐘會、賈充等人。鐘會掌管軍中機密事宜,而賈充為司馬師的軍事參謀。
司馬師率領大軍離開洛陽之際,向王肅問計如何快速平定淮南叛亂。
王肅有理有據地分析道:“從前關羽率領荊州軍隊發動襄樊之戰,剛開始時聲勢驚人,在漢水邊迫使于禁投降。于是,關羽志滿意得,產生了北上爭奪天下的志向。后來,孫權采取呂蒙的計策,出其不意突襲荊州,擒獲了關羽部隊眾將士的家屬。在前線作戰的荊州軍,聽聞后方被端,頓時喪失斗志,因此關羽大軍立即土崩瓦解。如今,淮南將士的父母、妻子、兒女們都居住在內地各州,所以當今之計應該這樣做:一邊帶領軍隊急速東進,抵御叛軍深入中原;一邊派兵保護好這些淮南軍的家屬,不讓叛軍敵靠近他們。只要您如此去做,那么叛軍一定會重蹈覆轍,就像當年關羽的軍隊那樣。”
當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在老天爺的神助攻下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襄樊、逼許都,威震華夏。其時,關羽兵鋒之利,甚至讓曹操都產生了遷都的念頭。不過,呂蒙看準時機,趁關羽后方空虛之際,果斷率軍襲取荊州。呂蒙順利拿下荊州后,善待關羽軍隊留在后方的眾將士家屬。此消息一傳出來,關羽數萬大軍士氣大跌,軍心渙散,隨之作鳥獸散。最后,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身亡。對于當年這件轟動天下的大事,司馬師當然知道,而如今的形勢確實和王肅所說的差不多。
按照曹魏軍制,守護邊界的將士的家屬是要留在內地居住的——其實就是做人質。這樣做,盡管不人道,但對統治者來說確實好處很多:一則能激勵將士們在前線奮勇殺敵,畢竟其家屬的性命掌控在統治者手中;二則有效地防止將士們叛變投敵、里通外國,他們起叛變之心時會有所顧忌,畢竟投鼠忌器。可以說,守護邊界的將士們的家屬就相當于朝廷手中的棋子。實際上,即使諸如毌丘儉和文欽這樣的高級將領的家屬們,他們也需要按照軍制在內地居住。前文提到,毌丘儉的長子毌丘甸在朝為官,其實他就是司馬師的人質。不過,毌丘甸在寫信勸說父親毌丘儉起兵后,他就馬上棄官逃跑,并私自帶著家屬偷偷地溜出了洛陽城。毌丘甸帶著家屬一路逃亡來到了新安的靈山上,以躲避司馬師的追捕。
司馬師聽從了王肅的建議,日夜兼程率軍東進到了許昌。司馬師的大軍在許昌與王基會合后,馬上召開戰前會議。司馬師問王基道:“你認為毌丘儉等人怎么樣呢?”
王基自信地答道:“淮南產生叛亂,不是當地吏民有心作亂,而是受到毌丘儉等人的謊言誘惑。同時,他們擔心不服從毌丘儉等人起來造反,就會被對方殺死,所以才聚集在一起罷了。如果大軍逼近叛軍,對方一定會土崩瓦解。依我看來,毌丘儉、文欽的首級,不用多久就會被懸掛在軍營門口示眾了。”
司馬師聽了王基這番振奮軍心的話,贊許道:“你說得真好!”
于是,司馬師就讓王基打先鋒,率軍在前方開路。隨后,中央軍跟進,尋找淮南軍決一死戰。
對于司馬師的這個軍事安排,很多人都認為毌丘儉、文欽的部隊剽悍善戰,很難和他們正面交鋒。要知道,毌丘儉是一個作戰經驗豐富的名將,文欽是一個勇猛無敵的猛將,他們聯手在一起勢必很難對付。
司馬師聽了這些話后,自忖沒有十足的把握戰勝對方,遂下令讓王基停止進軍。
王基見司馬師不讓進軍,馬上派人送來一封書信,詳細地分析道:“毌丘儉等人挾眾叛亂,憑借他們的軍力完全可以長驅直入中原。但是,現在他們沒有率軍前進,只因為他們的謊言已經被揭露,將士們已起疑慮之心。目前,我軍沒有張揚示威以符合百姓的期望,卻停軍修建壁壘被動對抗叛軍,就好像我軍畏懼敵人,這不是用兵的氣勢。如果叛軍劫掠百姓,并抓獲各州郡兵士的家屬的話,那么我軍就會更有叛離的想法。毌丘儉等人所脅迫的人,只是自認為自己罪行深重,不敢回來歸降朝廷。淮南地區是烏合之眾聚集之地,叛軍并沒有多少戰斗力。如果我軍不主動出擊,這里就會成為奸邪的根源。再說,吳國也在一旁蠢蠢欲動,敵寇見我軍不出動,他們就會趁機出兵入侵,那樣淮南地區就不會是魏國的土地了。到時候,譙、沛、汝、豫等地就會因此危急而不安定,不主動出擊就是最大的失策。所以,我軍應該迅速進軍,搶先占據南頓。南頓有大糧倉,那里存放的糧食預計足夠供應大軍食用四十天的。我軍搶在叛軍前面攻取南頓,駐守堅城,并借助南頓大糧倉以供應大軍需求,造成先聲奪人的氣勢,這是平定叛賊的首要措施。”
王基反復上書、多次請戰,司馬師才允許他進軍據守濦水,觀察淮南軍的動態。
王基率軍到達之后,又給司馬師上書,分析道:“兵貴神速,不能拖延,以致錯失戰機。現在,外有敵寇,內有叛臣,如果您再不當機立斷,那么將來出現的后果就難以預知了。大多數商議軍情的人希望將領穩重用兵,而將領確實應該穩重,但是長久駐軍不戰也是不正確的。穩重不是做不到,但是裹足不前就是錯誤的。目前,我軍龜縮在堅城里保守壁壘,卻將充足的糧食拱手相讓給敵人,自己卻要從遠處運輸糧食,這絕對不是好計策。”
或許,司馬師并沒有意識到南頓的重要性,他還想要等到各路人馬都聚集后再出兵,所以沒有批準王基搶占南頓的作戰計劃。
王基見司馬師不批準,再次上書申述自己堅持作戰的理由:“將領在外領兵作戰,君主的命令也是可以不接受的。敵軍得到城池有好處,我軍得到城池也有好處,這就是攻城略地的要訣。南頓城是戰略要地,必須提前搶占!”王基一邊給司馬師上書指明當前形勢,一邊冒著抗命的危險揮師搶占南頓。
王基剛搶占南頓,毌丘儉等人就率領大軍從項城出發打算占領南頓。淮南軍出發十幾里后,毌丘儉得知王基已經搶先一步占領了南頓的消息,無奈之下只得悵然率軍返回保守項城。
司馬師見毌丘儉退守項城,就知道對方陷入了困境。于是,司馬師命令諸葛誕統率豫州各支軍隊渡過安風津,直逼壽春城,趁著淮南軍后方空虛之際拿下他們的大本營。征東將軍胡遵督率青、徐兩州各支軍隊出兵譙、宋之間,切斷了淮南軍的退路。征南大將軍王昶率軍從荊州北上,配合諸軍夾擊淮南軍,以包抄其歸路。司馬師要求各路軍隊互相配合,勢必全部剿滅淮南軍。從司馬師召集三大區的統帥同時率軍平叛來看,可見司馬師這次是誓不撲滅淮南叛軍決不會善罷干休的。
毌丘儉部將史招、李續見司馬師大軍壓境,知道毌丘儉必敗無疑,先后前來投降中央軍。這對淮南軍士氣有一定打擊,毌丘儉面臨的形勢更加雪上加霜。
此時,司馬師并不急于進攻毌丘儉,而是高筑壁壘有條不紊地做出了軍事部署,等待東面軍隊集結后再一舉將毌丘儉“包餃子”。
眾將見司馬師不出戰,紛紛請求進軍攻打項城。司馬師解釋道:“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淮南將士們本來沒有反叛朝廷的意思,只不過是受到毌丘儉等人的威迫才不得不造反。況且毌丘儉、文欽想走縱橫家的路線,學習張儀、蘇秦的學說去游說各路將領,認為遠近必定響應他們的號召,然而他們發動叛亂的時候淮河以北不依從,史招、李續先后歸降了。由此可見,他們內部不順從,外部又有背叛,所以毌丘儉和文欽自知必定會失敗。如此,困獸猶斗,迅速交戰更符合他們心意。雖說現在我們出兵必定能戰勝叛軍,但這樣做傷亡太大了,不劃算。再說,毌丘儉等人欺騙眾將士,狡詐善變,不容易對付。因此,我們只要稍稍與他們相持一段時間,對方的騙局自然會敗露,到時候就能不戰而勝。”
淮南軍錯失了搶占最重要的軍略要地后,中央軍卻又不肯與他們交戰。于是,毌丘儉不甘坐以待斃,只能退而求其次,派遣文欽率部攻打樂嘉城。
此前鄧艾已經率領一萬兵馬增援樂嘉,修繕了各項軍事防御措施,做好了隨時戰斗的準備。所以,當文欽率部兵臨樂嘉城下時,他所面對的不僅是一座堅城,而且還有大批磨刀霍霍的敵軍。
當然,鄧艾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知道這一仗該怎樣打才能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于是,鄧艾利用對方不知道己方的情況,讓老弱病殘士兵在城頭故意示弱,裝出不堪一擊的樣子,以引誘文欽攻城。
文欽不知是計,以為樂嘉城只有一小撮人馬在堅守。大喜之下,文欽定計夜襲鄧艾,攻占樂嘉城。
此時,司馬師率領中央軍駐扎在汝陽,他得知文欽上當攻城后立即率領主力部隊銜枚潛進,悄無聲息地徑直奔赴樂嘉城想與鄧艾兩面夾擊文欽。
司馬師率領中央軍精銳急速趕到樂嘉,即將與鄧艾聯手夾擊文欽。此時,文欽形勢萬分危急,他就是想率軍逃跑也來不及了,而淮南軍正面臨著全軍覆滅的危險。
本節完。
本文節 選自: “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