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順德鑒海北路,以前的名稱是叫海傍街陳村,這里舊時沒有公路,多依賴縱橫交錯的水網運輸,這里因水道方便,在水運交通發達的年代,作為航運要沖,曾出現千舟帆影齊聚,商賈云集,輻輳往來的壯觀盛景,人稱繁華錦繡之地。這里水光接天,碧波蕩漾,古橋、古樹倒影,讓人遠離紛擾。坐上傳統的手搖搖櫓船,感受嶺南水鄉的特色風情,別有一番韻味。在村子里,至今保留著一座建筑風格獨特,充滿了嶺南地區的傳統韻味的老建筑,當地人稱其為陳家祖居地。
今天,我們站立此處,只見陳家祖居地的老建筑石材規整,磚雕精細,屋頂的封檐板雕刻精美,古香古色,灰塑、彩畫裝飾也不少,真的是恢弘大氣,縱橫規整,布局嚴謹對稱,“廳堂則宏偉,廊廡則秀美,庭院則幽雅”,青磚砌筑,花崗巖墻裙,風火山墻,正脊上為灰塑花鳥、博古文飾,中堂臺基、石柱、石枋上的石獅子,雕刻風格粗獷,梁架上精雕細刻的花鳥、人物文飾豐富,一看便知道這曾經出過一些人物。
果然,村里人告訴我,倉廩實而知禮節,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視,還有審慎嚴肅的修身、處世、治家的家風、家訓、家規,言傳身教培養后代,更有德高望重的祖輩悉心指導,耳濡目染,代代相傳傳統美德,造就了一代代品格高尚,三觀端正,生機勃勃的優秀子弟,演繹了行商后代由商而仕而儒的時代變遷,其家風深遠,澤被綿長,得到許多人的稱道。其中,從這里走出最出名的人物,便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鐵腕外交部長、曾在列強手中收回漢口和九江的陳友仁。尤其是他一生中遇到的真愛更令后人一贊三嘆。
陳友仁,(外文名尤金·陳),1875年生于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他的父親名叫陳桂新,人稱“阿陳”,客家人,是個貧苦的農民。他吃苦耐勞、倔強不屈,從小學得一門做木匠的手藝,因為手藝出眾,在外出做手藝謀生的過程中,經常在外面仗義行俠,一手正氣而遠近聞名,不幸的是,有一次他因為在一個地方得罪了當地的地痞惡霸,而遭到黑惡勢力的迫害,無奈之下不得不背井離鄉,流落到離家千里之遙的廣西象州謀生。正是在這一時期,同樣的廣東人花縣的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領導了金田起義,他與后來成為洪天王的洪秀全又是同鄉,很快便參加了太平軍,一開始是擔任木工營副指揮,他充分運用其出色的木工技術,創制出一些戰績。更讓陳桂新載入太平天國史冊的是,在攻打太平天國奪取的第一個省會城市武昌的戰役中,他的出色表現從而得到提拔。
陳桂新剛參加太平軍時,算是最早的一批老兄弟,那時這支部隊在廣西一帶聲勢不小,但總體沒有脫離“流寇”的局面,一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象龍卷風一樣刮過;二是沒有固定的后方根據地,兵源都是靠打下的所在地裹挾一些民眾;三是軍餉供應基本是靠吃大戶、打土豪;四是打下的城池大都是清軍比較薄弱的中小城鎮,影響力不算很大。尤其是此前全力攻打桂林、長沙兩個省會城市受挫,還丟掉南王馮云山和西王蕭朝貴,軍心和斗志也不算太旺盛,大家覺得跟著這支隊伍前途還是渺茫,甘心賣命的并不是很多人。
然而,自從1853年1月,太平軍攻占武昌之后,太平天國才真正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一來武昌是清朝湖北的省會,地處長江中游,與漢陽、漢口隔江相望,統稱武漢三鎮。茫茫九派流中國,自古以來,此地財貨充盈,為南北東西水陸交通樞紐,號稱“九省通衢”,華中重鎮;二來武昌還是清朝湖廣總督所在地,配有重兵把守,除開皇城之外恐怕沒有什么城市比這里更防備森嚴了,竟然被官僚辱罵為“粵匪”的一群“”烏合之眾”輕而易舉地成功拿下,當時可謂是天下震驚,人心思動,看來腐敗無能的清朝氣數將近,尤其那些當官的,一聽說太平軍來攻打,都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跑得比誰都快。自此太平天國很快便席卷了大半個中國。
史料記載,太平軍占領武昌后,洪秀全和楊秀清那喜悅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他們做了幾件荒唐事至今過去172年,武昌當地人還在談之色變:第一件是殺官殺富,凡屬當官的、有錢的,均格殺勿論,為此攻入城的太平軍將士,搜捕頑抗和藏匿的清朝文武官員,據名冊抓到了不少官員,都滿門抄斬,還有那些富戶,家財盡抄沒,送進圣庫;第二件事是草木皆兵,所有武昌居民都全部參加太平軍,設立“牌尾館”“牌面館”,意思是后勤保障與前方作戰,不愿意者就地正法;第三件是充實后宮,當官的根據官職大小都按需分配妻妾,就連洪秀全當年才九歲的兒子洪天貴福,也在武昌給他娶了四個“幼娘娘”。
第四件是開科取士,由于早年間洪秀全屢試不中,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上,發誓要推翻清廷建立自己的科舉取士,考試,要親點狀元,為了完成這一心愿,派出大量的兵短時間在武昌滿城捉拿讀書人,自己親自出題做考官,還親點了狀元之類,著實過了一把癮。當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便是在攻取武昌時立下功勞的將領,無論職務大小,全部論功行賞,晉升提拔。其中,時任木工營副指揮的陳桂新,由于他充分運用其做木工的突出技術,創造出了簡易的木船,并為架設武昌到漢陽的江上浮橋出了大力,為此,得到重重的嘉獎,并連升幾級,擔任水軍后三軍軍師職務,一戰下來就升任高級職務。那么,此役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當年,太平軍水陸并進直指武昌時,畢竟這里有強大的正規軍守著,不僅軍隊的人數不少,戰斗力也是相當的不弱,加上清朝當時指揮守城還是湖廣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因此,清朝的武昌守軍得用堅固的城墻,決定堅壁清野固守武昌。
史書上記載:太平軍開始攻打武昌的那一天,是一個大霧彌漫的清晨,前來攻城的太平軍“皆涂面,豎雉羽”,意思是前面一大批人利用大霧蒙朧,能見度差,即用染料涂面,用羽毛插在頭發上,目的是為了震懾和嚇唬清軍,采取的“裝神弄鬼”術。果然,守城的清軍一看這架勢,全都驚呆了:莫非天兵天將殺來?便手忙腳亂地開炮轟擊,還把燒得火熱的桐油往下潑,太平軍攻城士兵被燙傷無數,紛紛從云梯上墜落下來。接著,清軍使用火攻,燒毀云梯40余架,太平軍第一次突擊城池失敗,根本沒有辦法攻打進去。
正在這節眼洞上,楊秀清一看,這樣硬的攻打還是不行,得另辟蹊徑多個點同時進行攻擊,只有將長江兩岸連為一體才是一項切實可行的辦法。便當即作出決定,必須在漢陽、漢口建造浮橋兩座,將武漢三鎮連在一起,便于展開攻堅戰,于是,找來時任木工營副指揮陳桂新等人商量,由于他木工做得出色,便擔任了這一職務,他充分運用其做木工的突出技術,創造出了簡易的木船,并以鐵索系大船,鋪設跨江浮橋兩座。時值枯水季節,江中露出沙灘,便于浮橋鋪設。
那天晚上,在燈籠火把照耀下,太平軍大批船只駛進江中,將船以鐵索緊鎖,銜頭接尾,橫跨大江,直抵對岸。隨之又將鸚鵡洲上的木材、漢陽城內的木板搬運上船鋪為橋面,在江上很快搭起兩座浮橋:一座從漢陽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一座從漢陽鸚鵡洲到武昌白沙洲。此時,清朝守軍看到太平軍的情況,由于領教過他們攻城時的猛烈攻勢,根本不敢出城進行破壞,只能看著浮橋“竣工”,兩座浮橋在陳桂新等人的指揮下,一夜搭成。
次日一大早,東王楊秀清一看到天塹一下變通途,大喜,立即下令大軍過浮橋架云梯強攻武昌城,隨后,太平軍又在漢水搭設浮橋一座,將武漢三鎮連為一體,并用部分兵力堵截外圍的清軍,主力則猛攻武昌。太平軍日夜環攻,坐困危城的湖北巡撫、湖北提督等清官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覺得正是這浮橋是心腹大患,為鼓勵士兵賣命,不斷懸示重賞:炸毀浮橋一座,賞銀5000 兩;炸毀浮橋二座,賞銀 10000 兩;毀船一條賞銀20 兩。
然而,清軍中自愿出城殺敵立功者竟無一人。緊接著,太平軍選擇有利地形,挖地道埋炸藥,轟開文昌門城墻,洪水般的太平軍沖入城內,清軍棄甲丟械,作鳥獸散。城外清軍見武昌城失守,退避唯恐不及,無一前來救援。提督戰死,巡撫自盡,武昌城遂為太平軍占領。這件事情在清末《武昌紀事》的書中有記載“其連接三鎮的浮橋岸晴川閣至漢陽門左岸,以巨纜縛大木,上覆板障,人馬往來,履如坦途。太平軍往來如履平地,水陸兩軍齊到,武昌城外旌旗遍野,舟楫連江,好不壯觀。”
因此,太平軍攻占武昌,這浮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組織建浮橋的陳桂新自然是首功,按照論功行賞規則,他連升幾級,擔任水軍后三軍軍師職務,一戰下來就升任高級職務。后來他還成了東王楊秀清身邊的紅人。不過,好景不長,接下來太平天國陷入自我陶醉的凱歌聲中,繼而發展成爭權奪利和內訌不斷,最終東王楊秀清被誘殺,陳桂新雖然是東王的心腹,但同時還是洪天王的同鄉,加之職務不算太顯赫,沒有被株連清算僥幸撿得一命,但沒了東王這座靠山的他被迫逃亡,先是逃到被英國割據的香港,在哪里開了一個小店,還聯絡一些逃亡人員指望在此處東山再起,誰知作事不秘,被港英軍警追捕,他只好賣身為“豬仔”(契約勞工),登船逃亡,先到牙買加,后到馬提尼克。
在加勒比海的小島上,陳桂新為了謀生成了一個剃頭匠,靠手藝吃飯,他的勤勞謙遜,做事踏實,被同樣來自廣東深圳寶安的一名叫梁興的商人看中,便招他為上門女婿,他妻子名叫瑪麗,比他年輕20歲。婚后不久,他們就遷移到英屬特立尼達定居,在岳父的幫助下,他們辛苦建立了自己的小農莊,并且一起養育了6個孩子,大兒子叫尤金,也就是日后跟隨孫中山先生的民國外交家、擔任外交部長的陳友仁。
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陳友仁,父親從小就告訴他要落葉歸根,對當年參加太平天國的事情經常對兒子提起,告訴他要鏟除不平,自強自立。陳友仁在外國讀書的時候,由于當時晚清受到列強欺負,風雨飄渺,積貧積弱,流落異鄉他的常受到異族的歧視嘲諷,每一次受欺負回到家里,委屈地告訴父親,他準會安慰他;"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比別人差"。陳友仁謹記父親的教誨,帶著倔強,從小努力讀書,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出類拔萃,之后,他又進入了大學深造,畢業后,當地一位著名律師史密斯看中了他,愿意收他為徒弟,經過多年努力,他進入了白人精英階層,不到幾年,他就成為了中美洲知名的華人律師。
那個時期的陳友仁隨即開設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敢作敢為,他在當地第一個雇傭了女秘書兼打字員。不久就以友好、有效及誠實的信譽贏得了客戶的信賴,那里的大部分華人與印度人都成為了他的長期客戶,他很快便成為一個成功的律師,經濟上日漸富裕。他先后投資了幾個種植園,每年都有可觀的收入,一躍成為當地的著名人物。他的兒子陳丕士追述道:“他在幾個可可種植園投了資,也是首批購買拉不雷亞的一些油田的人士之一。他還在巴里亞的一個小島上擁有一座別墅。”年紀輕輕坐擁不凡資產,有著巨大威望,陳友仁得到了白人的欽佩,可陳友仁并不開心,他有著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有朝一日報效祖國。
辛亥革命爆發時,陳友仁懷揣父親未競的事業,毅然放棄富裕安逸的生活,舍棄海外產業,回到祖國,并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對清王朝反動統治的斗爭,先是擔任英文《京報》總編輯,為革命事業搖旗吶喊,又擔任他的外事顧問兼英文秘書,后來接替胡漢民成為國民外交部長。
在任期內,陳友仁干了一件最漂亮的事情,就是收回了漢口、九江租界。當時,列強橫行,英國人的軍艦肆無忌憚,非常囂張,沿著長江封鎖港口毆打民眾,身為外交官的陳友仁先是向英國發出通電提出嚴正抗議,英國人不以為然,陳友仁立刻調動軍隊,他直接封鎖了江岸,還調來一營炮兵,提出強硬警告。他先禮后兵,有理有禮有節有據,次序分明的抗爭,無奈之下,英國人只好答應談判,可陳友仁毫不退讓,在一番鏗鏘言辭之后,英國人真的恐懼了,最后答應讓出漢口和九江,正是陳友仁的“鐵腕”外交,贏得了對英談判的勝利,重振了中國的國威,找回了中國的自尊,迫使列強重新認識中國, 重新認識中國的外交。后人因此將他稱贊為“鐵腕外交家”。
然而,接下來陳友仁仕途坎坷,由于他始終不渝堅決站在反蔣的立場,還積極參加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失敗后被通緝而流亡國外,這一時期陳友仁早就已經過了自己輝煌的時刻,不僅政治生涯的巔峰期已經過去,飄零異鄉正過著非常艱難的流亡生活,而且年齡也已經是一個55歲的“老頭”了。
1930年的那個春天,顛沛流離,亡命天涯的陳友仁,聽說在法巴黎有一名亞洲女性畫家非常出類拔萃,其多幅作品被入選杜勒利沙龍,其中一幅還被收藏在巴黎第如迭坡美術館,供整個巴黎熱愛藝術的民眾欣賞,當時巴黎是藝術天堂,不少畫家以此為榮。那個時代,一位知名的畫作深受各國各地人士的喜愛,畫家比如今的網紅還要紅,自然吸引無數人的青睞。那時窮困潦倒的陳友仁精神上急需慰藉,自然也要前往欣賞。
在這次畫展上,陳友仁知道這名藝術成就可謂登峰造極的亞洲女性畫家,是一位年紀僅24歲的美麗女子,她的名字叫張荔英,很快就被她美麗的容顏、出眾的才藝、不羈個性自然爽朗的神氣、瀟灑大方的儀態,所吸引,在點評她作品的過程中,稱贊她她運用中國水墨畫的線條技法,融合西方油畫的光影表現,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東西融合風格,開創了中國現代油畫的先河。此時,盡管兩人年齡相差懸殊,但卻有著相似的愛國情操和藝術追求,從而心心相印,相視而笑。彼此之間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別是在24歲的富家千金張荔英看來,50多歲的陳友仁并不是一個老頭,而是一個極具修養的知音,哪怕只是和陳友仁聊聊天,她也會覺得傾心不已,尤其仰慕陳友仁淵博的學識和外交家的聲名,并認定陳友仁是“中國第一美男子”,成為一對忘年交,當得知陳友仁是單身之后,很快從相識到相愛,張荔英的腦海里忽然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嫁給他,決定與他廝守終生。于是,迫不及待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父親,征求父親的同意,她在給父親的信中這樣寫道:
“此次上書,有關女終身大事,頗望大人閱后亦樂意,而且賜以允可為盼。女自前年陽歷十月間,孫中山夫人來巴黎時,承彼介紹,得晤陳君友仁,于是因意見相合,結為朋友,時相過從,繼而由友誼轉為敬愛。彼即有與女結婚之意。初女以自幼所受教育與眾不同,擬終身不嫁,專心于美術,或可造成一身之幸福。本無更改之意。及至再三熟思,似原意尚屬不對。緣女雖萬難有意于平常之男子,然意出眾如陳君者,若有意敬愛一女子,其女子當以為榮也。陳君之性情、才學,作為男子中之特色,可無異議。
……至于陳君別種長處,不勝枚舉,女為美術學徒,而何為真美術,深知選擇之故,決意將從前終身不嫁之意取消。……陳君意,一接到大人允許之答復,無論函電,即擬與女在巴黎成婚,后擬在巴黎居一二年,使女得繼續學習美術,而彼亦得完成其所著作之書。將來歸國,擬取道美洲,并于美洲各處演講‘中國之將來’。務祈大人見信后速賜復音,以成全女終身美事,不勝盼甚,禱甚……”
接到女兒張荔英的這封信后,作為父親的張靜江一聽到這個消息,當即氣得臉都白了,表示堅決反對,原因有四:一是這老頭比女兒整整大了31歲,還比自己大了2歲,叫自己爸爸這輩份不是亂套了嗎?二是陳友仁與張靜江本是“政敵”,張靜江是老蔣的“二哥”,而陳友仁則,是個反蔣的“死硬分子”,與敵為伍咋行呢?三是他前妻本有6個孩子,自己的妙齡女兒一嫁給他就成填房,豈不委屈孩子嗎?四是他一名身無分文的逃亡者,通輯犯,四處漂迫,沒有一個安定的地方,如何養活妻子?
要知道,那時的張靜江是一名妥妥的首富,他的祖上幾代人都是有名的富商,到了父親這一代時,成了江南絲商巨賈,張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南潯張家資產頗大,是南潯“四象”之一。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是第一個在法國開商行的華人,在巴黎開辦的通運公司從中國運銷茶葉、綢緞、地毯、漆器,以及古董、字畫,“獲利之巨,無法估計”。張靜江在老蔣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他曾寫過一封信稱:“自遇恩公,中正猶如枯木逢春……栽培之情,猶如草木仰之泰山……”寥寥數語,道出蔣介石曾對張靜江的感恩之深和推崇之高。蔣還稱他為二哥。
張家本就是書香門第,張靜江原配夫人姚蕙,是蘇州城里的大家閨秀,擅長繪畫賦詩,有著深厚的美學底蘊。他們生有五個女兒:蕊英、芷英、蕓英、荔英和菁英,一個比一個漂亮,被人稱“五朵金花”,五姐妹從小便跟隨父母游歷世界,既接受傳統禮教,又留學于異國,上承古典閨秀余緒之外,又別具西方之新姿。讓彼時的上海人眼前一亮,并被奉為時尚與摩登的典范,成為滬上社交圈炙手可熱的名媛。四女兒張荔英在張家的女兒中顯得尤為突出,是位很有個性的反傳統的“俠女”。她是個畫家,才華超群,也“俠氣”橫溢;她崇尚英雄,性格剛強,繪畫之余還喜歡打網球、騎馬打獵,全無一般豪門閨秀的文弱氣。
據史料記載,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社交晚宴,名媛名單里就有張荔英,聞名的《良友》雜志封面上也有她的倩影。隨后,24歲的張荔英不顧父親反對,毅然嫁給了陳友仁,兩人在巴黎舉辦了一場樸素的婚禮。從此開始了她漂泊動蕩的生活。之后,張荔英隨陳友仁回到了國內。可惜的是好景不長,兩人先是在香港度過了十年美好時光。1941年,日軍占領香港,兩人因為身份特殊,被日軍拘捕。后轉移至上海,又被軟禁,陳友仁于1944年因心力衰竭去世,那一年,張荔英30多歲。兩人只相處了短短的十年時光,正應了他父親張靜江的一句話,他們的結合肯定是不會長久的。
不過,張荔英是真正愛著這個大她31歲的丈夫,以她的藝術才華和深情厚意,為陳友仁畫下了許多生動的肖像畫。她以暗淡陰沉的色調,逼真寫實地刻畫了陳友仁在現實負擔壓力下的不安情緒和頑強心靈。這些畫作不僅展現了張荔英高超的繪畫技藝,更體現了她對丈夫的深情厚意。后來為了紀念死去的丈夫,張荔英把自己的英文姓氏改作"Chen",這個姓氏卻伴隨了張荔英的一生,就像是陳友仁永遠在她心里有一個位置。
1993年,87歲的張荔英在彌留之際,有人問她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什么時,張荔英坦言:“最大的遺憾便是只和我的愛人陳友仁生活了十余年。”眼神里仍然充滿的是愛意,她希望相守的時間能夠再漫長一點,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這是自己永遠感到悲傷的事情。后人評價,張荔英與陳友仁這對年齡懸殊極大的婚姻,雖然相遇太過匆忙,僅相伴一段時間,但的確是真愛,一生相愛真的幸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