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在《史記》中,太史公已經(jīng)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不是不入,而是不敢入!
接下來,我將以《史記》中的記載來描述大禹所面臨的困境,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一起討論。
說起大禹治水,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提到大禹的父親鯀,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
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第一位治理洪水的人,可以看作治理洪水的先驅(qū)。
當(dāng)初,任用他的時候,堯認(rèn)為他不可用。但四岳卻認(rèn)為他是當(dāng)時最佳人選。
并給出了最壞的結(jié)果,
“試不可用而已矣”。
潛臺詞就是,如果嘗試失敗了,那就停止,或者說得殘忍一些,不行就把他舍棄!
就這樣,他以“犧牲”品的形式被推選出來。
當(dāng)然,這種不利于內(nèi)部團結(jié)和有礙積極性的話,堯和四岳肯定不會告訴鯀的。
接受命令后的鯀,以“堵”的方式,奔波在治理洪水的第一線上。
這一干就是9年,從此他遠離了權(quán)力中心,漸漸讓位于堯的女婿舜。
“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
的危急情況和輿論壓力下,鯀被選擇出來治理洪水,雖然有其必要性,但是這種必要性不代表正當(dāng)性。
9年的努力并沒有取得成功,大家也都選擇性的遺忘了,當(dāng)初選他為治水人是迫于形勢的臨時方案。
沒有功勞,更沒有苦勞!
鯀將面臨失敗者的懲罰,他被舜流放到了羽山,最后葬身于此。
在這種背景下,禹成了治水的下一任人選。
在他之前,治水還沒有過成功的案例!
大禹塑像 圖侵刪
治水成了大禹一家的噩夢,循環(huán)往復(fù)!
禹曾經(jīng)自言:
“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
可想而知,這件事給他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壓力!
面對這項任命,他不想跟鯀一樣承擔(dān)因失敗帶來的悲慘結(jié)局。
“禹拜稽首,讓于契、后稷、皋陶。”
這里可不是謙讓,這是推讓,但是別人也不傻,大家都知道治理水患的艱險!
相比于其他人,禹真沒得選!
“女其往視爾事矣”
翻譯過來就是“你還是去辦理你負責(zé)的事情吧。”
多么生硬,好像宣告了禹的死期。
從舜的口氣中也能感受到,作為罪人的兒子,禹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
他們又一次把這種高風(fēng)險的任務(wù),轉(zhuǎn)移給了禹這只潛在的“替罪羊”。
大禹畫像 圖侵刪
治理洪水,堯舜給了鯀9年的時間,禹不知道他們會給自己多長時間,當(dāng)9年的時間一過,他每天都將生活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之下。
更何況,他還有軟肋,兒子啟。
如果失敗了,他很有可能步鯀的后塵,而啟也大概率會接任自己治水的工作。
為了自己和后代,他不敢不盡心竭力!
“(禹)過家門不敢入。”
一個“敢”字,太史公讓禹更加貼近于人,而不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神。
因為他對未知的世界和結(jié)果同樣充滿著恐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