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越來越多兒童和青少年面臨發育問題,每年骨齡診斷需求超3億人次。
為更有效降低輻射傷害、保護兒童健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常務副院長傅君芬教授團隊聯合杭州科技公司進行長達3年的產學研醫合作。2020年7月16日上午,浙江大學、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聯合主辦“全球首款微劑量可移動的兒童骨齡DR”成果發布會,向社會正式發布這一重大科研成果。
微劑量骨齡儀在浙大兒院發布
隨著AI話題在這個冬春被徹底引爆了,有關AI醫生的討論也開始火熱
在六小龍棲居之地杭州,其實早已臥虎藏龍,AI醫生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就在國家兒童健康與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下稱浙大兒院),就有一位AI骨齡醫生,已經低調工作8年,迄今已服務超過300萬的兒童。
這位AI骨齡醫生擁有超強算力,能夠在3秒內準確讀出一個孩子的骨齡,準確性不低于、穩定性優于經驗豐富的內分泌科及放射科醫生。
這位AI骨齡醫生的創造者,是浙大兒院院長傅君芬教授帶領的內分泌學科團隊。傅君芬教授團隊早在2017年就攜手杭州依圖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出了這個我國首款、基于TW3法的AI骨齡產品。目前這款產品已經服務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份的孩子。
傅君芬教授:“特別薩克”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傅君芬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醫療領域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醫療健康領域的先鋒,身處AI新貴之地杭州的浙大兒院,在醫療AI方面做出探索擁有天然優勢,一直以來走在行業的前沿,特別是在內分泌科的人工智能骨齡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
當時推出這款產品,融合了最前端的AI技術和傅君芬教授的原始創意及多年來對骨齡解析的豐富臨床經驗及團隊積累的骨齡數據,從拍片到讀片再到生成報告,全程約3秒左右,大大提高了醫療效率,同時展現出很高的準確度,得到業界的高度認可。數字背后是一個個真實的家庭,他們通過AI骨齡評測系統更快速、準確地獲得骨齡評估結果,從而及時發現并干預了生長發育問題,讓孩子擁有更加理想的身高和健康未來。
“這是一種科技對醫療的賦能,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整個行業骨齡評估的準確性和效率,更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兒科醫療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傅君芬教授表示,坊間傳DeepSeek是由杭州話“特別薩克”翻譯成英文的,就是特別牛的意思。雖然這種說法尚無出處,卻是開拓進取、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的很好闡釋。作為身處杭州的一家國家級頂尖兒童醫院,一步一步能夠走到現在,在綜合實力、科研實力方面連續多年居于前茅,靠的就是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我們都想做“特別薩克”,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傅君芬教授介紹,目前醫院中常見的骨齡檢測方式是使用常規DR拍攝手腕部X光片進行診斷。兒童的性腺、甲狀腺和眼睛等部位對X射線非常敏感,雖然醫院有配備鉛衣等防護措施,但通常情況下這些部位無法完全遮擋保護,容易受到散射線輻射。針對這些問題,她和團隊成員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新型DR產品的研發,本次發布的微劑量可移動骨齡DR就是專門為中國兒童骨齡檢測設計,具有四個顯著特點:
01微劑量:該款DR單次拍攝的輻射劑量與常規DR相比降幅可達80%,可以減少患兒受到輻射的傷害,有利于醫生對兒童患者定期跟蹤評估治療效果,讓患兒放心復診。
02專利屏蔽防護:經過第三方機構檢測,曝光時在設備表面多個部位的5cm處輻射約為0.1-0.14μGy/h左右(注:此時環境本底為0.009-0.143μGy/h),滿足國標GBZ130-2013《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
03萬向可移動設計:常規DR拍攝骨齡片,只能在特殊的屏蔽房里進行,而該款DR搭配萬向可運動機身,方便外出隨診和體檢,廣泛適用于兒科、兒泌科室,社區診療,學校義診等場景,為更多兒童生長發育問題篩查提供便利,達到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
04智能實時監控擺位:常規DR拍攝時醫生在屏蔽室外曝光,留下兒童在DR旁手部容易卷縮或緊并攏,導致廢片,重復拍攝受到過多輻射,而該款DR采用實時擺位監控,醫生可通過攝像頭觀察并指導兒童手部擺位,提高優片率,促進醫患友好溝通。
測骨齡像量身高一樣簡單
這位AI醫生,醫生家長都給予好評
上崗8年,這位AI醫生的服務質量如何?
“我家孩子就是這款AI給出的報告,還挺準的,在你們這里治療一年,追高了6公分。”日前,在內分泌科門診,一位年輕媽媽開心分享自己的體驗。
內分泌科團隊表示,AI骨齡儀自2017年投入使用后,就成為了一款人氣很高的產品,很多家長來到門診,都希望孩子到這款AI骨齡評測一下,不僅快,而且很準,后來他們還有很多正向的反饋,基本都是覺得這款AI很實用很靠譜。
骨齡可視為孩子的“生長時鐘”,較實際年齡更能反應個體生長發育水平,準確的骨齡評估對兒童內分泌疾病的診斷、隨訪、療效評估、身高預測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骨齡檢測面臨的痛點也很明顯,包括人工評估波動大(±1歲誤差)、偏遠地區難找專家、報告等待時間較長等。國內外用于骨齡評估的方法主要分為圖譜法和計分法兩大類,G-P圖譜法簡單便捷、臨床應用廣泛,但主觀性大、準確性和重復性欠佳;計分法如TW3和中華05等方法相對于圖譜法更客觀,但評估方法繁瑣、耗時長,臨床應用受限。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浙大兒院在2017年與科技企業展開合作,成功研發出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的TW3-AI骨齡評估系統,依據TW3法自動計算骨齡,實現了從手動到自動、從經驗到智能的跨越式進步。
在AI骨齡產品上市前,浙大兒院進行了嚴格而全面的臨床驗證工作。單中心及多中心臨床驗證均采用軟件評估結果與由資深放射科及內分泌科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評估結果(作為參考標準)進行誤差分析,以此作為準確性評價的指標。結果顯示,TW3-AI骨齡評估系統準確性及穩定性得到了充分驗證。相關學術成果發表在Quant Imaging Med Surg上,并獲得了NMPA及國內外醫學專家的廣泛認可。此外,還主導制定了1項骨齡團體標準,為行業規范發展樹立了標桿。同時還獲批了全國首個骨齡三類證書。AI骨齡評估系統的應用將極大地促進兒童生長發育評估的標準化、精準化和高效化,為臨床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浙大兒院致力打造AI與醫療融合創新高地
AI骨齡產品的普及應用,不僅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了診療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讓偏遠地區的兒童也能享受到與一線城市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促進了醫療公平。
她表示,面對未來,浙大兒院內分泌學科將繼續秉持“科技興醫、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深化與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不斷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兒童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中的新應用。
“這款投用8年的AI骨齡儀是科技創新與醫療實踐深度融合的典范,也是我國兒科醫療事業邁向智能化的重要里程碑。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更多創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兒童的健康成長將得到更加全面、精準和高效的守護。”
傅君芬教授表示,這一重大科研成果背后,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整個內分泌科團隊的奮斗,旨在為廣大中國兒童尋找一種低輻射劑量,能夠有效防護X射線散射,可移動進行診療的解決方案。經過3年的臨床研發和測試,全球首款微劑量可移動兒童骨齡DR終于成功推出。
浙大兒院內分泌科成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是亞太兒科內分泌學會秘書長和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組長單位,同時也是浙江省醫學重點(創新)學科、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DF)中國兒童糖尿病管理分中心、中國 1型糖尿病整合醫療管理模式示范基地。
作為亞太兒科內分泌學會秘書長及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組長,傅君芬教授希望通過微劑量可移動兒童骨齡DR的臨床使用及推廣,提高浙江省甚至全國兒童生長發育疾病的診療水平,為中國兒童提供綠色、健康、安全的骨齡診斷服務。
編輯:文三路邊,本文章進過AI匯編,與原文有改變,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資料提供:內分泌科及網絡素材
原文轉自:
《輻射劑量降低80%!浙大兒院傅君芬教授團隊發布全球首款微劑量可移動兒童骨齡DR》
《杭州,還是杭州!浙大兒院的AI醫生,居然已工作8年,3秒能判定骨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