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之“學”(20)
孔子有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意思很明白,學習和思考要結(jié)合起來,既不能光知道讀書、懶得思考;也不能整天漫無邊際瞎想,卻不讀書學習。
思而不學,恰如楊絳在 《走到人生邊上》中所說 :
“你的問題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孔老師的態(tài)度,似乎比楊老師更均衡一些,“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是并列的;楊老師則更強調(diào)要避免“思而不學”。
可兩人骨子里其實是一致的,看似均衡的表面下,孔老師也是“略有態(tài)度”,而且與楊絳不謀而合——當下人的大多數(shù)問題,在于“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大概是怕同學們把“學而不思則罔”當成不讀書的借口,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孔子不惜現(xiàn)身說法,拿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作為例子: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像是回憶小時候的事情。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是不是那時候呢?咱就猜吧,反正孔老師也不說。
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沒白沒黑地去思考問題,(結(jié)果到最后發(fā)現(xiàn))沒什么卵用,不如讀書學習。
——這不就是楊絳的“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嗎?
當然,孔子是圣人,即便那時候年輕,也是一位“萌圣人”(萌芽+萌萌的圣人),他思考的問題,肯定和我們現(xiàn)在想的不一樣。既然15歲立志于學道,其所思所想,想必是如何規(guī)劃人生、推廣道義的大事;不像我們,吃喝拉撒睡的小事也能思考上七天八夜,跳不出來。
即便如此,孔子最后還是發(fā)現(xiàn)“無益”——沒什么用啊,同志們。
而“學”呢?只要方向?qū)Γ业臅鴮Γ旧弦恍r能有一小時的成績,一小時能有一小時的效果。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可以少走彎路。
前陣子,我給孩子總結(jié)了一句話,算是我費盡心思加上所謂人生歷練得來的:盡最大的努力,其他的交給運氣。
起初挺得意的,感覺很經(jīng)典,磨練了半輩子,終于有所得了。后來一想,啞然失笑:這不就是古人總結(jié)的“盡人事、知天命”嗎?
古人總結(jié)得好好的,5000年傳統(tǒng)“嚴選”,都是精華,你記住并踐行就得了;自己費盡心思、殫精竭虛,總結(jié)一句話,不就是這6個字嗎?
當然,你自己“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得出的結(jié)論,最終跳不出古人的幾句名言,至少說明你和古人心思相通;你不服氣古人,非得自立門戶,非得走彎路,也是你自己的事兒——再說,彎路也是財富嘛,總比虛度時光強。
“不服古人、偏走彎路”的不止我們,也有不少大人物,比如王陽明同學(都是孔子的學生,自然和王陽明就是同學了哈哈)。
王陽明少年立志,天資聰穎,是古往今來少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大人物。和其他大儒相比,他除了創(chuàng)建陽明心學,更有軍功,堪稱謀略奇才,在上有昏君、下有奸臣的艱難環(huán)境之下,憑一己之力平定叛亂,這一點恐怕孔老師也會佩服。
美中不足的是,他身上有兩件糗事。
一是因為仗義執(zhí)言,在朝廷上被廷杖,就是挨板子。說真話,挨了打,是件很光榮的事情。然而可惡的是,明朝規(guī)定廷杖是要脫了褲子打的。這就讓當時的情形有點不忍直視了。
二是小時候著了朱熹的道兒,極端信奉“格物致知”,于是開始“格物”。格什么物呢?正好家里有竹子,就格竹吧。于是每天盯著竹子看,盯著竹子思考,整整七天七夜,終于扛不住,大病一場。
格竹子,大概就是“終日不食、終夜不寢”地思考吧?有什么用呢?除了一場大病。
所以,總的來看,雖然孔子強調(diào)中庸,“學”“思”并重,但他想必也會把“學”放在“思”的前面。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yǎng)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