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南岸區茶園有一條老街,叫做長生橋老街,曾經是明清長江邊上的鹽茶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興盛繁榮,如今已經破敗不堪,鮮有人來,令人唏噓不易!
清光緒年間,此處因水路交匯形成商貿集散地,鼎盛時每日上千擔貨物在此流轉,茶館酒肆晝夜不息。
上世紀五十年代,供銷社與區公所相繼落成,紅磚墻上“為人民服務”的標語至今斑駁可見,凝固著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記憶。透過供銷社殘破的門窗,我仿佛已然能夠感受到當年的情景:
清晨七點,供銷社褪漆木門“吱呀”推開,玻璃柜臺里仍陳列著搪瓷臉盆與紅星肥皂,老會計撥動算珠的脆響與智能支付提示音形成奇妙二重奏。
巷尾剃頭鋪的銅盆冒著熱氣,老師傅手握推剪講述糧票年代的婚嫁舊事,木椅扶手上的包漿浸潤著三代人的體溫5。午后茶館里,竹椅陣中升騰的蓋碗茶香裹挾著川劇鑼鼓,老票友們用折扇指點江山,恍若時光從未流走。
長生橋區公所的禮堂,陽光穿過殘破的“農業學大寨”橫幅,在空蕩舞臺投射出光與塵的慢舞。
12米高的水泥圓筒爬滿爬山虎,內壁殘留的稻谷殼在霉味中發酵,無人機俯拍時宛如大地瞳孔,這里就是長生橋老街的老糧倉,承載著一代人兒時的記憶,你還記得小時候陪著父母拉著糧食來交公糧的場景嗎?
老街上至今還保存著17座清代石碑,節孝碑林內記錄著封建倫理與女性命運的糾葛,風化字跡里藏著被遺忘的嘆息,苔蘚侵蝕的“冰清玉潔”刻字旁,古今倫理在快門聲中悄然對話,甚至是爭議?
一墻之隔,四周早已是高樓林立,而長生橋老街正在經歷溫柔的撕裂。或許真正的懷舊,不是將時光封存在琥珀里,而是讓銅綠與霓虹達成和解!
暮色中登上老糧庫頂臺,看輕軌從筒倉間隙呼嘯而過,江對岸的來福士大廈正亮起賽博朋克的光帶。此刻突然懂得:所謂老街,不過是城市遞給時光的一封未貼郵票的信,我們皆是誤入郵局的代筆人!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帶著瓶蓋兒去旅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