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時報訊 全媒體記者 伏秀麗
“我的頭終于恢復原來的樣子了!”近日,在昆明南大腦科醫院病房里,22歲的張蘭(化名)正對著鏡子輕輕撫摸自己手術后修復的頭。她右側顳頂部曾因交通事故導致大小范圍約為10.5cm×8.4cm顱骨缺損,右側頭部一度呈凹陷狀態,非常影響外觀,同時她也在承受著顱骨缺損帶來的各種并發癥,日前她終于通過3D打印顱骨修補術修復了“巴掌大”的顱骨缺損,重拾了生活希望。
車禍后顱骨缺損,生活受困小心翼翼
追溯到2024年3月4日,張蘭騎車外出不慎發生車禍,當場昏迷,緊急通過120急救車來到昭通某醫院救治,經相關檢查診斷為“腦出血”,并給予手術治療,張蘭術后3天才醒來,她已經完全不記得事故的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讓她保住來性命,但由于傷情過重,她的右側顱骨缺損大小范圍約為10.5cm×8.4cm,顱骨缺損部位呈現凹陷狀態,逐步她也出現了視物模糊、張口受限、記憶力減退,偶爾還會頭痛、頭昏等。隨后她還到昆明某三甲醫院再次就診,診斷為右視網膜萎縮,但未給予有效治療。
面對顱骨的缺損,張蘭日常都生活的小心翼翼,日常外出也只能靠戴帽子來遮蓋頭部的異常,她非常想要改變當下的現狀,經過多方打聽后,于2025年2月17日,張蘭終于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昆明南大腦科醫院就診,醫院以“顱骨缺損、右視網膜萎縮、顱腦挫裂傷”收住院。
量身定制!3D打印仿生骨重建“大腦堡壘”
張蘭還那么年輕,目前已經出現右視網膜萎縮導致視力受損,還有張口受限、記憶力減退,頭痛、頭昏等癥狀,需要盡早修補顱骨缺損,后期的治療才能更加順利!。苗幸偉主任表示。
經系統檢查和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評估后,醫院決定為張蘭實施3D打印顱骨修補手術,通過手術恢復顱骨的完整性,為腦組織提供有效的保護,避免顱骨缺損造成的腦組織變形、移位,解決供血障礙和腦脊液循環異常問題,從而緩解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及一系列神經癥狀問題。
3D打印顱骨修補術根據患者頭顱CT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出與顱骨缺損完美匹配的植入物,最大程度還原患者原有顱骨的形態。且材料也選擇最接近人體骨密度的材料——仿生骨,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穩定性高、塑型效果好的優點,植入后不會引起免疫反應或排斥,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同時,材質與自體骨的硬度和彈性相近,既確保術后患者無異物感,又能保護好腦組織,既美觀又實用,是當前顱骨修復的理想材料。
神經外科團隊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張蘭施行手術,歷經數小時后,3D打印的仿生骨順利植入患者頭部,手術獲得圓滿成功。目前,經過系統和精心護理,張蘭頭顱恢復原貌,塌陷的頭皮鼓起來,勻稱飽滿,與未受傷前的樣子如出一轍。“現在患者的顱骨已經修復完成,大腦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也為后期視網膜功能恢復的內科治療提供了保障!”苗幸偉主任介紹道。
(插視頻)
專家科普:顱骨缺損危害大,應及時進行修復!
昆明南大腦科醫院神經內科專家苗幸偉主任介紹,顱骨缺損不修補的話,患者在運動過程中很容易引發頭部二次受傷,還會誘發出血問題,伴發各種類似頭痛、頭暈、惡心等綜合征;由于患者骨窗反復出現搏動、隆起或塌陷,容易出現反復的頭痛、頭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以及夜間入睡困難、失眠多夢等臨床表現;顱骨缺損后顱內外壓力不穩定,容易導致顱腦的進一步損傷,可能會誘發各種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吐字不清楚、雙手會有顫抖的現象等等,及早地修復治療還可預防顱骨缺損導致的癲癇。顱骨修補應該在受傷后半年內完成,盡早修補能得到更好的恢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