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錚、嚴方方
視覺設計 | 星船知造
正文共計:4732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01 FSD入華、車企涌向“智駕平權”
伴隨著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動駕駛)入華的喧囂,手拿智駕新武器——端到端的中國車企們,幾乎不約而同沖向一片名為“智駕平權”的戰場。
2月9日,長安汽車發布“北斗天樞2.0”計劃,董事長朱華榮稱:從今年起將不再開發非數智化新產品,今年8月將率先在10萬元級別車型搭載激光雷達。在智駕技術上,長安旗下深藍汽車給出三套方案,覆蓋從15萬元級起跳的不同車型。
2月10日,比亞迪接力發布全民智駕戰略,智駕系統“天神之眼”也是一魚三吃,A、B、C三套方案,最低覆蓋到7萬元級的小型車上。
2月11日,長安又推出搭載天樞智駕系統的10萬元級啟源A07。
3月,吉利也發布千里浩瀚智駕方案,通過不同傳感器配置與算力階梯,實現從15~50萬元車型的全場景覆蓋。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中國車企的鏖戰正圍繞智駕廝殺——智駕技術既是車企在未來市場的突圍關鍵,也事關生死存亡。
2月25日,特斯拉FSD開始在中國市場推送。狼真的來了,但暫時被堵在半道——
復雜的交通信號、單獨的公交車道、無序的非機動車流,這些中國特色的駕駛場景,讓本就由于中美數據跨境限制而本土適配不足的FSD頻頻誤判。
相反,國內不論是華為、Momenta、元戎啟行等智駕供應商,還是長安、蔚小理、極氪等車企自研的智駕方案,早已針對本土場景展開“飽和式攻擊”,積累了大量在中國復雜道路上的駕駛經驗。
正是有了國內智駕的對比,才讓FSD的缺點在消費者眼中變得難以忍耐。
然而,就在2021年時,特斯拉陸續在北美生產的車型上取消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改用純視覺方案,彼時的中國車企們還由于算法上難以企及,只好笨辦法跟進。
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算力芯片……跟智駕相關的硬件全部上車,用猛猛堆料提升車輛多維度的感知和處理能力。
但就像被江南七怪調教多年的郭靖一樣,中國智駕產業鏈反而借此練就“下盤穩固、基礎扎實”的內功,一朝悟道,手里全是殺招——
隨著中國車企智駕大規模上量,巨大市場帶來硬件產業格局的重構:單顆激光雷達的價格已從5000元下降到1000元,覆蓋車型已低于15萬元;地平線、華為MDC等國產智駕芯片的崛起,迫使英偉達推出價格更低的Orin-Y等。
除了成本優勢,本土選手的“攝像頭+激光雷達+各種傳感器組合”的方案,輔助以騰訊等圖商輕量化地圖方案,在國內的復雜路況中,相比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更能精準理解道路結構,作出合理的判斷。
source:wemap
另一方面,支撐在智駕背后的AI、云計算產業,中國也已不弱于人。
2024年,端到端技術的C位出道——它意味著,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智駕研發的核心環節。
中國的AI大模型在過去兩年里幾乎超速發展。而大模型的進化過程中,數據成為第一驅動力。如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鐘學丹所說,在AI驅動智駕的時代,數據質量和規模直接影響車的智力水平。
誰能構建更高效的數據閉環,就能對海量數據進行更高效的收集、存儲、處理和分析。最終卷贏智駕戰役。
source:pexels
毫無疑問,今天中國在智能駕駛領域已經具備了與全球頂尖對手抗衡的實力,這既是2025年車企加速沖向“智駕平權”戰場的原因之一,也意味著中國車企的智駕鏖戰已進入更高階的角逐。它同時伴隨來自市場的多個爭議:
車企喊出“智駕平權”的底氣是什么——怎樣才能讓消費者繼續加大買單?
目前城區NoA功能普遍還是在中高端車型上車,年內智駕平權的目標能不能實現?怎么實現?
帶著問題,我們和率先提出智駕平權的長安汽車、以及以“數智化助手”身份進入智能汽車產業鏈的互聯網企業騰訊都聊了聊——
《星船知造》判斷,既然智駕平權本質上是一場“數據”驅動的戰役,中國車企中那些以“全棧可控的自研技術”為矛、以“和伙伴共建數據閉環”為盾(底座)的企業,將在這場智駕戰役中更快勝出。
02 長安打響第一槍。憑什么?
一般來說,車圈內第一時間緊跟技術風向的,往往是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勢力。
比如2024年特斯拉剛推送FSD V12,“蔚小理”三兄弟就集體在2024重倉“五環外”:
蔚來李斌一邊強調“說激光雷達沒用的,非蠢即壞”,一邊推出搭載純視覺方案的樂道L60車型。小鵬定價在10到15萬元級的MONA開始搭載XNGP智駕系統。L6作為理想首款30萬以下的車型,搭載AD Max智駕。
但在2025年,打響“智駕平權”第一槍的卻是一家中國百年車企——長安。
source:長安汽車
長安最先為自己的智能化戰略定調:
2025年,不再生產不聯網、不智能的汽車;
2026年,實現 L3 自動駕駛;
2028年,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
表面看,長安展現了從未有過的“激進”:
在今年北斗天樞2.0發布會上,長安明確提出要“重倉”智能化:以智駕、智艙為核心投入2000億,并為智能化板塊專門構建1萬人團隊。
但《星船知造》在對長安汽車首席智能駕駛技術官陶吉、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副總經理毛葉平訪談后認為,實際上長安在多年前就“激進”地進行了前瞻技術布局:
長安早在2016年便完成了國內首次長距離自動駕駛測試,路線為重慶至北京,全程約2000公里。
2017年提出北斗天樞1.0計劃,開始向智能化轉型。已累計投入1148億,建立超過5000人軟件和AI人才隊伍。在智能化相關專利上,長安位于行業前列,同時也是最早獲得國家L3特試的車企。
這些都是長安率先喊出“智駕平權”的底氣所在。
source:長安汽車
智駕技術領域,長安堅持“自主研發+合作共創”兩條腿走路
自研:在啟源E07車型上率先落地自研天樞智能駕駛系統,實現自研技術的量產化。通過與騰訊云合作,提升數據閉環能力。
長安“北斗天樞2.0”計劃:推出基于SDA平臺和天樞大模型的“天樞智駕”系統、實現AI滲透率100%的“天域座艙”等智能化技術。并將在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產業鏈上延伸布局。
合作:目前在旗下的阿維塔品牌和部分深藍車型采用華為的智駕方案。
長安汽車首席智能駕駛技術官陶吉告訴我們,長期來看,智駕平權本質上是讓智駕產生用戶價值,這個價值要讓用戶有消費意愿,才能可持續。因此長安從用戶角度,將高階智駕能力分為“可用-好用-愛用”三檔,用不同算力加以實現。
其中,100Tops算力的車型,做到城區的可用;200Tops做到城區好用;500Tops及以上,做到城區的愛用,以及面向未來L3智駕。
在技術路線上,長安會保留傳統多傳感器組合的城區NoA能力,放在低算力車型上使用;基于端到端大模型方式的智駕,則先在高算力平臺上落地,并逐步向下遷移。
source:長安汽車
了解了長安的智駕布局,也就了解了頭部車企“智駕平權”的大戰略:
左手要“以質換量”——將高階智駕下放到更低價格段的車型上,從而讓自己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保證智駕車輛的保有量,以及充足的研發投入;
右手要“以量換質”——更多車輛帶來更大量的數據,用于端到端大模型的訓練,助力智駕能力持續升級。
雙手掄轉開來,便能迅速滾起雪球。
因此2025年,我們判斷,智駕玩家們必然會讓城區NoA等高階智駕功能加速普及,為了讓智駕產品能夠跨越鴻溝,可能會有車企采取補貼行為。
當價格戰經由技術升級走向更高維度——對于車企來說,面臨的會是一場既重戰略規劃、更重技術儲備的持久鏖戰。
03 應對智駕平權,具體要做好哪幾件事?
首先是車企要有自研能力,才能在成本可控和定價上掌握更多主動權。
以長安為例,長安深度參與進智駕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在自研之外,正形成“全棧可控”的能力。
在智能化剛起步、消費市場感知不深的階段,車企們誰做得好、誰做得差,核心是在比拼供應商的能力,更需要做好的是集成能力。同時,大多數車型的換代區間至少是一年,幾乎不用擔心跟不上潮流。
但隨著智駕、智艙的大規模上車,軟件功能在汽車中的占比越來越大,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下載技術)更新速度來到以“周”和“天”為單位,如果車企自身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自研,仍依靠供應商提供的黑盒,就無法對用戶需求和數據處理的結果及時響應,實現智駕體驗的快速提升。
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熱度居高不下,長安啟源E07成為首款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并全面OTA推送的車型。背后邏輯就在于,E07采用長安完全自研的SDA天樞架構,能夠快速接入云端大模型并在本地部署。
source:長安汽車
“全棧可控”也是一樣,通過與合作伙伴的深度共創,實現對核心技術的理解與掌握,破除黑盒,最終實現應對技術、市場變化的高效率。
在長安旗下深藍系列配備的智駕方案中:既有自研的DEEPAL AD PRO,也有華為深度賦能的ADS SE、旗艦級ADS3.0。三套智駕方案從低到高覆蓋從15萬元到更高端車型,是長安“智駕平權”戰略的基本盤。
陶吉告訴《星船知造》,對于車企來說,“全棧可控”就是從最終的產品體驗、用戶體驗、產品效果來看待手頭上可用的技術,在技術的能力邊界之內,哪些東西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才是關鍵。
其次,“車輕云重”,和伙伴共建智駕的數據“廚房”。
如今智駕的技術天平上:
車端變得更“輕盈”——智駕硬件有了國產化替代方案,算法模型也做到可以跑在算力更低的車載計算平臺上。
云端變得更“重量級”——一力承擔起數據閉環和算力能力、助力算法模型迭代的責任,是智駕進化路上的底層基建。
端到端技術爆發靠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進化——核心是“無損信息傳遞”,從感知到決策一步到位。
這種模式依賴的不再是工程師編寫的規則代碼,而是海量真實數據訓練出的“駕駛本能”。
DeepSeek等中國大模型的超速發展進一步證明:數據密度決定模型高度。放到智駕領域,每天百萬輛車回傳的路況數據,經過清洗、標注、訓練后,成為喂養端到端模型的“黃金飼料”——數據越豐富、算法越擬人,用戶體驗就越接近“老司機”。
簡單來說,車企智駕進化速度的關鍵在于——做大數據、用好數據,形成“數據反哺技術、技術創造數據”的共生飛輪。
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鐘學丹的觀點,代表了業內的普遍態度:如何用有效的數據持續進化車企的智駕能力,涉及從端到云、再到最終訓練數據閉環的能力建設。如果不加以重視,將會在過程中不斷糾偏,消耗大量時間和成本。
陶吉也認為,在數據和云基建上的能力,是過去傳統主機廠所缺少的,但又是下一代技術最需要的核心能力。有了這個能力,相當于構建出一個非常豪華的廚房,要炒什么菜都是OK的。
云計算和數據閉環的建設,是一個漫長、復雜、重資產的項目,車企沒必要從0開始造輪子。因此,通過產業之間積極協作的方式,與現有的云供應商整合資源,是更符合市場需求的選擇。
source:pexels
長安選擇與騰訊通過合作共創的方式,共同搭建智駕的“數據廚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智駕用“云”、用“圖”的數字基建。
據陶吉介紹,從數據的采集環節開始,依托騰訊的甲級測繪資質,所有采集數據的脫敏、去隱私以及回到云端的合規數據區做處理,都可以在騰訊云上完成,更好的保障數據的安全和合規。在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上,騰訊云對于GPU卡的線性加速做得非常優秀。
騰訊“多圖合一”生產模式
此外,隨著端到端落地,2024年“去高精地圖”趨勢開始加速。
騰訊做到業內首個一體化生產體系,把標準地圖(SD Map)、輔助駕駛地圖(ADAS Map)、高精地圖(HD Map)等不同精度等級的地圖數據融合在一起,按需靈活使用,讓不同地圖的功能實現優勢互補。
比如,在智駕用“圖”上,長安與騰訊不是傳統“供應商”和“主機廠”的關系,而是共研共創、深入綁定的合作伙伴。
陶吉解釋說,長安從長期的技術路線考慮,需要更可泛化、更低成本的地圖維護,需要和圖商共同討論和試驗。同時,高精地圖的能力會越來越上移到云端,成為智駕模型的真值,作為模型訓練的輸入。騰訊幫助我們從采集、到合規、到模型訓練、到上車實際部署好,每一個環節都是共同構建,我覺得這是未來主機廠和合作伙伴新的共生共贏的方式。
尾聲:智能化的廣闊未來
智駕平權絕非終點。數據資產的持續積累,會為更多智能化產業持續增添動力。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汽車的智能化進程,同時在為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新興戰略產業做好技術儲備。長安、小鵬、華為等車企,正在積極在這些領域內探索可能。
長安在“北斗天樞2.0”發布會上透露,今年底,長安會試飛新一代飛行汽車,2028年完成長安人形機器人的生產下線。
陶吉這樣形容,今天的科技產品都與大模型、AI的相關進展有關,背后離不開數據和數字基建的支撐——當打造出一個好的“數據廚房”之后,又有了很多素材,向每個方向的延伸都成為可能。
中國的互聯網、AI、先進制造業等新質生產力,正在將本土車企托舉向一個全新的高度。“不閉門”的長安和“不造車“的騰訊,是這種共生共贏合作模式的縮影與范本。
中國汽車產業已從“市場換技術”的低姿態,轉向“技術換市場”的高格調——新能源的優勢讓“出海”步伐快進;現在,智駕將為之附加更高的技術價值。
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鐘學丹在演講中提到,車企在智能化的發展上,需要聚焦在智能駕駛等核心能力上,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和體驗;而騰訊等科技公司,則致力于為車企在ITAI等底層能力上做好服務。
而包括云計算在內的新質生產力價值鏈,將隨著更具競爭力的中國汽車共同奔赴海外,到達更遠的目的地。
本文基于訪談及公開資料寫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星船知造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