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投資印度,你首先會想到什么?
是遍地機遇,還是外企墳場?
一方面,機會很多,勞動力成本低、市場大,大到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
但另一面,被印度“坑”過的巨頭名單也是越來越長,微軟、谷歌、亞馬遜,寶馬、福特、通用汽車,包括中國的華為、小米、OPPO、vivo,慘痛的教訓也讓跨國企業慎之又慎。
所以,機會和風險都明擺著,換作是你會怎么選?
各國的汽車巨頭紛紛表示,我還是想試試。
比如退出印度市場兩年多的福特汽車。他們在2024年9月宣布重啟一家印度工廠,這已經是福特歷史上第四次勇闖印度了,第一次還要追溯到近百年前的1926年,從那以后就在開廠、停產中循環,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比如特斯拉。馬斯克2024年4月派團隊去印度,為產能50萬輛的超級工廠選址調研,還預定會見印度總理莫迪,結果(馬斯克)放鴿子了,投資也擱置了。不過知情人士和分析師都說,這只是推遲,終究還會繼續的。
還有豐田、鈴木、現代汽車等等,在印度不是建廠就是擴張門店,一副大干快上的架勢。
為什么大家明知山有虎,還要加碼印度呢?
巨頭們雙手一攤:還不是被中國車逼的。
具體有三個原因。
首先,最近幾年,國際車企在中國被本土車企打得節節敗退,必須要開拓一個超大的增量市場。2016年福特在華銷量超過120萬輛,2023年不到50萬輛。2016年現代在華銷量超過110萬輛,2023年是30萬輛。日產2022年在華銷量100多萬輛,2023年不到80萬輛。這么大的落差,怎么填補?印度顯然是個好選項,但如果中國車企追著打到印度怎么辦?
這就要說第二個原因了:印度對中國車企設置的門檻更高。
2023年,比亞迪想在印度合資建廠,被印度政府以“國家安全保障方面的擔憂”為由拒絕了。
其實比亞迪早就見識過印度關門打狗的招數,所以想用輕資產投入的模式,自己主要出技術,印度合作方主要出錢,這樣雙方可以緊密綁定。
沒想到印度直接拒絕,還給比亞迪開出一張補繳6000多萬人民幣關稅的罰單,這時,比亞迪在印度一共才賣了不到2000輛車。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長城曾經想收購通用汽車的印度工廠,最后談崩了。小鵬汽車想投資印度,何小鵬多次前往調研,最后只留下一句“珍愛生命,遠離印度”。還有上汽MG的印度工廠,也被迫向印度JSW鋼鐵公司讓出部分股權,從獨資變成合資。
當然,汝之砒霜,彼之蜜糖。印度對中國車企設置壁壘、阻礙投資,也就意味著其他車企的競爭輕松多了。
最后,印度一直在對標中國,認為中國行,我也行。所以提出了很多政策,先是提出“印度制造”倡議,后又推出電動車激勵計劃。減稅鼓勵外資在本地生產,財政補貼電動車制造和充電樁建設,這些都讓想加速推出電動車、但又競爭不過中國電動車的跨國車企們,看到了更多機會。
但是依靠貿易保護、設置特殊門檻的方式發展產業,無異于在溫室中養花,經不起風吹雨打,印度汽車要想在硬實力上趕超中國,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 | 吳婷
嘉賓商學創辦人吳婷
參考資料:
[1] 日系車在中國陷苦戰,加碼發力印度.日經中文網.2024
[2] 王帥國.吃不到的“大蛋糕” 中國車企紛紛折戟印度.經濟觀察報.2023
[3] 王海霞.印度汽車市場是“香餑餑”嗎?.環球雜志.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