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東市黎明法庭將一樁橫跨香港與黑龍江的糾紛畫上了圓滿句號。兩地雖相隔千里、鄉音不通,但雙方的積怨在李廣志專委的重視及邵多法官的智慧與溫情中悄然消融。這場跨越山海紛爭的解決,不僅展現了基層法庭對涉外案件的高效處理能力,更詮釋了新時代“司法為民”的深層內涵。千里郵寄立案:司法服務無遠弗屆 2025年初,年近70的香港居民賈女士(化名)因疫情期間的未了合同糾紛在與肇東李女士(化名)多次協商未果的情況下,最終選擇通過郵寄起訴方式向肇東法院尋求公正。
收到材料后,邵多法官第一時間啟動涉外案件快速響應機制,在李廣志專委的指導下,迅速向綏化中院報備并聯系被告李女士。面對被告家屬提出的管轄疑問,書記員小叢涉身處地耐心釋法,用真誠使李女士主動請求法庭主持調解。AI破壁:科技賦能司法溫情調解中,語言障礙成為最大難題。賈女士只會粵語,而法官不會方言,雙方的溝通舉步維艱。面對這一困境,邵庭長創新采用AI語音轉譯技術:將普通話實時轉譯為粵語文字發送給賈女士,再將她的粵語語音轉譯為普通話文本。屏幕上跳動的文字,架起了兩地連心的橋梁。 “調解不是妥協,而是讓雙方找到利益平衡點。”邵庭長在微信中用轉譯文字向賈女士解釋內地“調解優先”的司法理念,從執行效率、訴訟成本到情感修復,逐條分析利弊。屏幕另一端,賈女士從最初的疑慮,逐漸轉為對法官專業與真誠的信賴。云端履約:讓公正“看得見摸得著”經過十余輪“背對背”溝通,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如何讓香港老人放心履行款項交接?法庭創新提出“法院中轉監管+遠程視頻確認”方案:李女士將款項匯入法院監管賬戶,法官通過視頻連線見證賈女士實時查收,確保資金安全直達。 當視頻畫面中賈女士用粵語連聲道謝,當李女士如釋重負地簽下調解書,這場歷時23天的跨境糾紛,在“零跑腿”中實現了案結事了。結案后,法庭立即向雙方寄送了調解書,用“司法+科技”雙保險守護調解成果。 小法庭大擔當:書寫基層治理新篇章 黎明法庭的這次實踐,折射出新時代基層司法的三重突破: 1. 智慧司法破壁壘:AI轉譯、云端調解等技術應用,讓跨境訴訟不再受限于空間與語言; 2.柔性司法暖人心:從郵寄立案到款項監管,每個環節都讓當事人感受到溫暖、彰顯出內地司法溫度; 3.協同司法提效能:與中院聯動報備、引入智能監管,構建起涉外案件處理的“快車道”。 “沒想到內地法庭這么專業,連香港同胞的案子都能辦得又快又好!”見證全過程的當地調解員感慨道。這起案件的處理,不僅讓境內外當事人都感受到了公平正義的抵達速度,更讓群眾看見:在祖國北疆的基層法庭,司法的陽光同樣能溫暖千里之外的同胞。結語從紙質訴狀到云端調解,從方言障礙到AI破壁,黎明法庭用創新與擔當證明:新時代的“楓橋經驗”不僅能跨越山河,更能穿透跨文化的障礙。在這里,每一次鍵盤敲擊都是司法為民的注腳,每一場云端對話都在續寫著“公正與效率”的時代答卷。(肇東黎明法庭通訊員 馬銘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