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教育理念,向來崇尚“黃金條子出好人”。
作為一名85后,回憶起小學時代,老師和家長“暴 力的愛”幾乎無處不在。在學校被打得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回家更不能和媽媽說,否則恐怕還得挨一頓打。
雖然我并不否認在必要時適度的體罰或許能起到警示作用,但動不動就體罰,卻讓人實在難以茍同。
最近,網友曝光一則事件引發了一陣熱議:3月18日,山東鄒城二中附屬小學的一名小學生,在體育課上因為直呼了老師的名字,結果被老師抽了9個耳光,致使孩子臉部腫脹,耳鳴、頭疼、惡心,被家長送去了醫院。
事情的來龍去脈,大家可以參考這張截圖,這應該是家長在網上發布的整個事件的細節。
事發后,家長在班級群里要求老師解釋,卻只聽到對方如此回應:“他嘴賤,不尊重我!我一個50多歲的老人了,被一個十歲多的孩子戲耍,自然火氣上來,就打了他的嘴!”
面對家長的質問,老師的解釋顯然難以令人服氣,家長報警后帶孩子前往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孩子的臉部和頭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因為彼此沒有溝通好,所以家長又向教育局舉報了該老師。當天下午,當事老師與兩位領導就前去看望了該學生。盡管檢查結果顯示孩子身體無大礙,但家長反映,孩子因見到老師恐懼不安,目前仍不愿意回學校上學。
學校方面則表示,會對該老師進行調離處理,并給予學生家長5000元補償金。然而家長卻表示,這遠遠達不到他們的訴求,他們唯一要求的,就是將這位老師徹底開除。
網絡上對此事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樣的老師理應被“請”出教育崗位;也有人譏諷稱,若換做是自己,定然要先還以顏色再報警。
更有觀點指出,名字不過是個稱呼,直呼名字又不是什么大錯,何必大驚小怪?
還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當老師的經歷:班里也有小孩直呼她的名字,但她只是溫和地提醒:“這樣叫不太禮貌,下次記得叫‘老師’哦。”結果,孩子也就此改正。
甚至不乏極端聲音,認為那名學生就該挨打,好讓他從小懂得“尊師重道”的分量。
細看評論區,大家的看法可謂五花八門,有人堅持直呼名字是不尊重人的表現,也有人認為這事根本不值一提,畢竟取名字本就是為了讓人稱呼。
然而,所有爭論的焦點最終繞回了一個問題:這起事件的真正責任究竟該由誰來承擔?
直呼老師名字:失禮還是無心之舉?
從傳統文化角度來看,“尊師重道”始終是我們教育中的金科玉律。但仔細想想,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他是否真的懂得“尊重”的含義?
許多時候,孩子直呼老師的名字,可能僅僅是出于好奇或習慣,絕非蓄意冒犯。
如果我們一味將這種行為等同于不尊重,那無疑是對孩子認知水平的苛求。孩子尚在成長階段,很多規矩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培養和引導。
面對這種情況,理應采用耐心講解、循循善誘的方式,而非簡單粗暴的體罰。只有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尊重”二字的真正含義,才能讓他在未來的成長中受益匪淺。
老師應用智慧與寬容,贏得學生的尊重
在教育這條路上,老師的言行舉止無疑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樣。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應當明白,尊重不是拳頭能夠打出來的,而是通過智慧和情感交流建立起來的。
當面對孩子的不當稱呼時,與其大發雷霆,不如耐心地解釋:師生之間的稱謂不僅僅是一種禮節,更是一種情感和責任的體現。
用平和的語氣告訴孩子:“叫我老師更符合我們的身份,也能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的關系”,比一巴掌的恐懼更能激發孩子的認知。
此外,課堂上不妨通過情景劇、互動問答等方式,讓孩子體會到當別人不尊重自己時的感受,這樣既能生動地傳遞禮儀知識,也能讓孩子從內心感受到尊重的重要性。
正所謂“教化勝于懲罰”,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孩子更易接受正確的價值觀。
開除老師,就能解決根本問題嗎?
對于家長的強烈訴求,有人認為,既然老師出手打人,就應予以嚴懲,甚至直接開除。不可否認,教師體罰行為絕對不應該被縱容;但若簡單以開除論處,恐怕會寒了不少老師的心。
首先,一個50多歲的教師,在教學崗位上可能已經沉淀了豐富的經驗,他的沖動并非全盤否定其一生的付出。對其進行調離和補償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否直接開除,還需從長遠角度考慮。
其次,體罰現象的出現,既有教師情緒管理不當的問題,也反映了部分學校在教師培訓、心理疏導上的不足。如果只是單純地開除個別教師,未必能從根本上改善整體的教育環境。學校和教育局更應反思:如何通過完善培訓體系和情緒疏導機制,幫助教師緩解壓力,從而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再者,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同樣重要。家長關注孩子安全無疑,但同時也需要理解教師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可能承受的壓力。只有家校雙方共同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溝通與反饋機制,才能讓每一次矛盾化解于萌芽狀態,而非事后追責。
因此,與其一味要求開除,不如通過制度完善、心理疏導和家校互動,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而推動整個教育環境的改善。這不僅是對當事教師的寬容,更是對整個教育體系負責的一種態度。
寫在最后
教育的真諦在于相互尊重與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而教師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關鍵在于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讓雙方都能在沖突中找到成長的契機。
面對孩子直呼老師名字的現象,我們應以理性、耐心的態度引導,而非簡單粗暴的體罰;而對于教師來說,用愛心和智慧去化解矛盾,比用拳頭帶來的“震懾”更為長遠。
教育不是一場簡單的懲罰游戲,而是一段共同成長的旅程。只有在相互尊重、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師生關系才能真正走向和諧,孩子也才能在溫暖與寬容中茁壯成長。
在這場教育的道路上,讓我們都學會放下偏見,以理智和耐心為橋梁,共同搭建一個充滿溫情與理解的學習環境。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