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新義,河南確山人,字涵之,號雨園,深柳堂主人。出身于教育世家,中文學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書協會員,劉藝書法研究會秘書長。現供職于北京某市直單位。擅隸、楷及行草書,隸書力追秦漢古雅氣厚的大境之美;楷書宗顏真卿褚遂良,渾樸厚重中透出清雅筆致;行草書得力于晉人,并在蘇黃米及董其昌王覺斯等處化身立法,作品矯縱散逸處,風神灑落。
出版有《臧新義書法作品集》(河南美術出版社)、古典詩集《盛世詩語》(合著)和《華風清吟》(合著)(作家出版社出版)。2019年12月,在中國政協文史館成功舉辦“翰墨風華—臧新義書法作品展”。2023年4月,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在駐馬店市文化館主辦“故鄉情濃—臧新義書法返鄉展”。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精神圖騰,亦是文人心性的無聲詩行。在當代書壇,臧新義以深厚的學養、精湛的技藝與高潔的品格,成為這一古老藝術的傳承者與革新者。他以筆墨為舟楫,穿梭于傳統與現代之間,既深植古法,又獨辟蹊徑,在人生修行的天地間書寫出華麗篇章。當我們駐足于他的藝術長卷前,感受其筆端流淌的不僅是線條之美,更是文脈之魂、生命之境。
根植傳統文脈——從顏楷筑基到秦漢探源
臧新義出生于中原教育世家,幼承庭訓,祖父的嚴苛啟蒙為其藝術生涯埋下第一粒種子。7歲始習顏真卿《勤禮碑》,其端莊雄渾的楷書氣象,成為他書法之路的起點。顏體“筋力豐盈、骨氣峻拔”的特質,不僅錘煉了他的筆力,更塑造了他對書法“技近乎道”的深刻理解。他常言:“顏魯公之書如忠臣烈士,正氣凜然,習其字亦是養其心。”這種以書養心的理念,貫穿其藝術生涯始終。成年后又研習褚遂良楷書,因此其楷書在渾樸厚重中透出清雅筆致,即取神于褚書。
在楷書筑基后,臧新義將視野投向更為古拙的秦漢碑刻。他遍臨研究《禮器碑》之古勁、《石門頌》之縱逸、《張遷碑》之樸厚、《封龍山頌》之雄強,又汲取漢簡帛書的靈動,追求“金石氣韻”與“書卷氣息”的融合。他筆下的隸書,既有漢代碑刻的雄渾古雅,又融入了竹簡的率意天真,形成了“瘦勁如鐵、變化若龍”的獨特風格。正如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孟云飛所言,其隸書“于凝重中得靈動,內蘊典雅,展示了書卷之氣與金石之味的完美平衡。”
《青玉案元夕》138×60cm
臧新義詩作《觀臨王鐸書有感》180×48cm
宗法魏晉宋明——行草書的風神與詩心
若說隸楷是臧書的筋骨,行草則是其藝術靈魂的飛揚。他以王羲之《圣教序》《蘭亭序》為根基,深研晉人“尚韻”之風,又博采宋人蘇、黃、米之“尚意”,明人王鐸、董其昌之“尚態”,終成“風神俊逸、古韻悠長”的行草氣象。其行草作品中,線條如行云流水,墨色濃淡相生,既有晉人的超逸,又有明人的跌宕,更兼自作詩詞的文人意趣。他曾以詩言志:“三十余年與古徒,朝臨暮寫燥漸無。詩心自有風神見,祈得金丹造化圖。” 詩書一體,恰是其藝術境界的最佳注解。對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池瑜表示,“臧新義先生諸體兼善,各有特點,給人留下一種高雅、寧靜、風骨的美學特點。特別是他的行草書,汲取王羲之《蘭亭序》的精華,運筆、結構都非常的精妙,達到了神妙的境界。”
尤為可貴的是,臧新義將書法視為“與古人對話”的精神修行。他常于深夜臨摹二王尺牘,體悟《初月帖》之爽寂、《平安帖》之從容,在筆墨流轉間捕捉晉人“無意于佳乃佳”的天然意趣。這種對傳統的敬畏與沉浸,使其作品超越技法的層面,直抵文人書法的精神內核——一種“淡然方寸內,今昔若藏舟”(臧新義詩句)的生命哲思。
臧新義詩作《春暮登長沙愛晚亭》64×38cm
《一徑花香含宿雨,千林樹影帶斜陽》138×34cm
文以載道——學術研究與文化擔當
臧新義的藝術成就,不僅在于筆墨的精妙,更在于其以學者之思深研書理。他先后發表《魏晉書法生成論》《情感激越下的〈祭侄文稿〉》《酒與草書》《晉韻對尚意書風之影響》《以心御筆》《扇面書法漫談》等多篇學術論文,從歷史、哲學、美學多維度解析書法演進與發展。在他看來,“書法是傳統文化的綜合載體”,需以儒學之仁義、道家之虛靜滋養其魂,以詩詞歌賦豐富其韻。其著作《臧新義書法作品集》與詩詞集《盛世詩語》《華風清吟》等,正是這種“詩書合璧”理念的美好結晶。
作為書法大家劉藝先生的入室弟子,臧新義秉承師訓,始終以“德藝雙馨”自勉。他多次向家鄉的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竹溝革命紀念館、工人文化宮等社會公益文化機構捐贈作品,向殘疾人弱勢群體捐獻人民幣10萬元,助力家鄉抗疫等善舉,更在家鄉駐馬店市舉辦“故鄉情濃”書法展,以文化反哺桑梓。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曾贊其“以高尚情操感染人,以優秀作品引導人”,恰是對其文化擔當的最佳褒獎。
《梅花》68×68cm
《鶴飛巖煙碧,鹿鳴澗草香》138×34cm×2
守正創新——傳統書法的當代詮釋
在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的全球化與數字化浪潮中,臧新義始終堅信“筆墨當隨時代”并非拋棄傳統,而是以古為新。他嘗試將現代審美融入古典形式:隸書中加入簡帛筆意,行草中強化空間構成,楷書則在顏體渾厚中透出褚書之清雅筆致。這種創新并非刻意求變,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生發。正如劉藝先生所評:“他根植傳統,卻能推陳出新,體現時代感,為書法發展注入鮮活生命力。”
2019年中國政協文史館“翰墨風華”個人書法大展與2023年駐馬店“故鄉情濃”書法返鄉展,既展示了其書作從秦漢到明清的深厚積淀,亦呈現了立足當代文化的藝術探索。展覽中,一幅《暮春登長沙愛晚亭》行草自作詩作品引人注目,詩曰:“牧之一首旅山行,楓葉秋深愛晚亭。豈怨春光無詠處,遠思杳杳入青冥。”以蒼潤筆墨寫瀟湘煙雨,詩境與書境交融,令人如見王羲之蘭亭雅集之遺風。正是,胸中皆詩意,筆下見風神。
墨香深處見精神。臧新義的藝術人生,恰似其筆下幽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在浮躁的當下,他堅持以筆墨守護文化根脈,以詩心滋養藝術靈性,以謙恭踐行學人擔當。他的書法,不僅是線條的舞蹈,更是文明的密碼、精神的圖騰。當我們凝視其作品中的一撇一捺,看到的不僅是一位優秀書家的精進技藝,更是一個傳統文化守護者的赤子之心。愿這脈墨香,如蘭之清芬,永遠浸潤著中華文化之精神原野。(來源:《中華英才》半月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