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1日,合肥土拍市場連推兩宗重磅地塊,一宗牽動濱湖恒大中心復工命運,另一宗考驗包河政務東板塊的逆襲潛力。
當瑤海核心地塊的出讓條件與"安徽第一高樓"的復活計劃深度綁定,當包河流拍地塊二次入市挑戰市場信心,這場土拍早已超越普通交易,成為合肥城市更新與房企實力的試金石。
為何說這是合肥樓市"一盤大棋"?房企接盤背后藏著哪些深意?本文將深度解碼地塊價值、剖析競拍邏輯,并預判合肥樓市格局之變。
NO.1|壹
45畝黃金地捆綁3.9億續建任務,"以地養樓"能否破局爛尾魔咒?
前世今生:從恒大"爛尾殘局"到政府操盤重生
瑤海區YH202502號地塊的出讓,本質是恒大遺留問題的"外科手術式"操盤。該地塊原屬恒大中央廣場商業用地,因恒大暴雷陷入停滯。政府通過回收土地、調整規劃、捆綁續建條件,試圖以市場化手段盤活資產。
競拍核心邏輯:用住宅利潤填補商業爛尾窟窿
地塊出讓的隱藏條件是:競得房企需分三期支付3.92億元專項資金,專項用于濱湖恒大中心D1、D2塔樓續建。
這一設計直指要害:
資金閉環:地塊起拍價805萬/畝,按45畝估算總價約3.6億,加上3.92億續建資金,房企實際成本超7.5億。但地塊地處瑤海核心區,利潤空間可覆蓋續建成本。
風險隔離:政府將續建資金支付與地塊開發綁定,避免房企"拿地后拖延復工"。首筆1億到賬即復工、18個月交付的條款,倒逼房企資金鏈必須健康。
終極懸念:誰有實力接盤?
該地塊對房企提出三重考驗:
1、現金流實力:需短期內調集超7億資金,且住宅回款周期需與續建支出匹配;
2、政企協作經驗:涉及政府主導的爛尾項目復工,需熟悉復雜債權關系處理;
3、商業運營能力:D1、D2塔樓未來需招商運營,房企若具備商業地產經驗更佳。
預測:央企/地方國企或頭部民營房企可能性較高。
NO.2|貳
包河地塊:33畝商住地二次流拍?政務東板塊的"逆襲劇本"
首次流拍啟示錄:商業占比過高勸退房企?
該地塊2月流拍的核心原因在于商住比失衡:
商業占比≥50%:在住宅去化更快的政務東板塊,高商業比例拉低房企利潤率;
配建29.6畝公園綠地:建設標準不低于 450 元/㎡,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
二次入市機會點:板塊熱度能否對沖風險?
盡管有硬傷,但地塊優勢不容忽視:
區位價值:政務東板塊已成合肥改善置業新高地,周邊天阜壹號、意禾澄廬等項目熱度印證市場需求;
交通+教育王牌:雙地鐵+屯溪路小學/48中分校,直擊合肥家長置業痛點;
商業潛力:緊鄰綠地大融城,若能差異化定位,或可破局。
關鍵變量:政府是否調整出讓條件?若維持原條款,預計仍以底價成交為主,地方城投平臺或托底。
NO.3|叁
總結
觀點總結:合肥土拍的兩大信號與兩大警示
信號一:國企主導城市更新已成定局
瑤海地塊的"捆綁續建"模式,標志著政府通過土地出讓主導爛尾項目處置進入深水區。未來合肥核心區優質地塊,或將更多與城市更新任務綁定。
信號二:商住混合用地面臨價值重估
包河地塊的流拍與再上市,反映市場對高商業比例地塊的謹慎。房企需重新測算商辦去化周期,政府或調整商住比以提高吸引力。
警示一:警惕"以地養樓"的連環債風險
瑤海模式雖巧妙,但若住宅去化不及預期,可能導致續建資金鏈斷裂。政府需建立動態監管機制,防止二次爛尾。
警示二:商業過剩危機迫在眉睫
合肥商業存量高。房企拿地時需慎選商業業態,社區商業、主題街區等"小而美"模式更安全。
結語:這場土拍不僅是房企的戰場,更是合肥城市發展模式的轉折點。當土地財政從"簡單賣地"轉向"綜合運營",唯有真正理解城市需求的房企,才能在這場變革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